周瑜与蒋干之间的智谋较量堪称三国时期最为经典的谋略对决之一。这场精心设计的"群英会"不仅展现了周瑜过人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他深谙人心的心理战术。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最终让自负才高的蒋干一步步踏入精心布置的陷阱。
故事发生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面对如此强敌,东吴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执不休。就在这关键时刻,蒋干作为曹操的说客来到江东。这位以"辩才"著称的谋士与周瑜有同窗之谊,曹操派他前来,正是想利用这层关系说服周瑜投降。周瑜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危机,更是一个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
周瑜的计谋从迎接蒋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他故意摆出盛大的欢迎阵势,亲自出营相迎,执手问候:"子翼(蒋干字)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这一问既点明来意,又给蒋干一个下马威。蒋干急忙否认:"吾与足下同乡,相别日久,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周瑜顺势笑道:"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番对话看似寒暄,实则暗藏机锋,为后续的计谋埋下伏笔。
当晚的"群英会"是周瑜计谋的关键一环。他召集东吴文武百官,大摆宴席,并特意向众人介绍蒋干:"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来,却不是曹家说客,诸位勿疑。"这番介绍既堵住了蒋干的劝降之路,又给他戴上了"非说客"的高帽,使其难以开口谈正事。宴会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令其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这一举动彻底封死了蒋干劝降的可能,迫使他只能以"叙旧"之名留在江东。
酒至半酣,周瑜佯装大醉,拉着蒋干的手走出帐外,让他观看东吴的军容。只见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周瑜问道:"吾之军士,颇雄壮否?"蒋干只能附和:"真熊虎之士也。"周瑜又引他至帐后粮草处,指着堆积如山的粮秣说:"吾之粮草,颇足备否?"蒋干再次违心称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周瑜假装酒醉狂笑,实则通过这些展示向蒋干传递东吴兵强马壮、绝不投降的假象。
回到帐中,周瑜继续表演,对在座诸将说:"此吾同窗好友,虽从江北来,却不是曹家说客。"说着,又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说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再不敢提劝降之事。周瑜这番表演,既表明了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又彻底堵死了蒋干的劝降之路。
夜深时分,周瑜佯装大醉,强拉蒋干同榻而眠。他故意和衣而卧,呕吐狼藉,不久便鼾声如雷。蒋干心中烦闷,久不能寐,发现案上堆着文书,便悄悄起床偷看,竟是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密信,内容是与东吴勾结,准备杀害曹操。蒋干如获至宝,连忙将信藏于衣内。这时周瑜在床上翻身,含糊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蒋干勉强应答,周瑜又鼾声大作。四更时分,有人入帐唤周瑜,蒋干假装睡着,只听那人说:"江北有人到此。"周瑜故意喝止:"低声!"又唤蒋干,蒋干装睡不应。周瑜悄悄出帐,蒋干窃听,只听外面有人说:"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随后声音渐低。这一切都是周瑜精心安排的表演,目的是让蒋干确信蔡瑁、张允通敌。
天未明,蒋干趁周瑜"熟睡",悄悄起身离开,顺利返回曹营。他哪里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周瑜的算计之中。那封所谓的密信,那些"偶然"听到的对话,都是周瑜为他量身打造的陷阱。蒋干回到曹营后,迫不及待地向曹操献上"密信",并详细描述了自己的见闻。曹操大怒,不容分说便斩了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等冷静下来察觉中计时,为时已晚。周瑜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曹操军中最重要的两位水军将领,为后来的赤壁大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周瑜此计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准确把握了蒋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弱点。首先,蒋干自负辩才,以为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这种轻敌心态使他放松警惕。其次,蒋干急于立功,在劝降无望的情况下,发现"通敌密信"如获至宝,不辨真伪就急忙回报。再者,周瑜充分利用了同窗之谊的信任感,使蒋干不疑有诈。最后,整个计谋环环相扣,从盛大迎接、群英设宴、展示军威、佯醉吐真言到伪造密信,每一步都精心设计,毫无破绽。
"群英会蒋干中计"不仅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反间计,更成为后世兵法研究的经典案例。它展示了周瑜作为军事统帅的过人智慧:不仅善于用兵,更懂得攻心为上。通过这场智斗,周瑜成功除掉了曹操军中精通水战的将领,为随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计谋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现了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才大略,也印证了《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