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中轴线上,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宫殿——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故宫。它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宫殿。整个宫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拥有70多座主要宫殿、9000多间房屋,堪称古代建筑的奇迹。
不过,很多人参观故宫时都会产生疑问:这样一座宏伟的宫殿,为什么看不到一处明清时期修建的厕所?如今在故宫里看到的厕所,都是现代为游客所建。那当年皇帝、后妃和无数太监、宫女们,该如何解决日常的“方便”问题呢?
为什么紫禁城没有厕所?
紫禁城没有修建固定厕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安全问题。
古代厕所普遍简陋,尤其是“粪坑”式厕所,不仅臭气难闻,还存在危险。春秋战国时期,晋景公就因为不慎跌入粪坑而丧命,这也成为历史上的惨痛教训。直到汉朝以后,才逐渐普及便器,也就是早期的“马桶”。因此,明成祖朱棣在修建紫禁城时,很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没有修建固定厕所。
第二是卫生问题。
紫禁城里居住着上万人,如果修建厕所,几天之内就可能臭气熏天,污物横流,这对皇宫的庄严和皇家形象是无法接受的。紫禁城虽然建有先进的排水系统,但并不适合处理排泄物。所以,宫中普遍采用便器来解决问题。
皇宫里的“流动厕所”
汉代以后,皇宫就开始使用便器。到了清代,便盆和恭桶已经相当普及。皇帝和后妃们使用的便器有个雅致的名字——“官房”,相当于随身携带的移动厕所。
“官房”由太监保管,不会放在寝宫,而是专门放在净房中。出行时,太监必须随身携带,以备主子随时需要。相比之下,下层太监和宫女用的就是普通的便盆。
皇室使用的“官房”非常讲究:
- 木制官房:长方形,带有椭圆口和软垫,内部配有可抽拉的锡质便盆,防渗漏、易清理,使用体验类似现代马桶。
- 锡制官房:搭配低矮的便凳使用,凳子上有靠背和软垫,坐起来更舒适。
- 特殊造型官房:比如慈禧太后用的壁虎形官房,外观雕刻成壁虎形状,内部则是精致的便盆,连手纸都能放在“壁虎嘴里”。使用后,还会撒上松香粉除臭。
慈禧“出恭”的过程更是繁琐:宫女要提前铺好油布、准备手纸,太监捧着裹着黄布套的官房进入寝宫,使用后再立即撤走,清理干净,重新撒上香料以备下次使用。可以说,极尽讲究。
相比之下,普通后妃虽然也有人伺候,但程序远不及慈禧繁琐。太监和宫女们则使用净房里的便桶,自己清理,简朴得多。
排泄物去哪了?
紫禁城人口众多,便器产生的粪便量十分惊人。清宫规定,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由辛者库的太监、宫女把装满的便器运出宫外,换上干净的空桶。
这些运出的“夜香”在民间却是抢手货。因为皇宫里的人吃的都是精细食材,他们的排泄物被认为肥效更好,是农家上等的有机肥,甚至有些还能入药。于是,清理粪便的“倒夜香”在当时不仅是辛苦活,还是一份能带来丰厚收入的职业。
小结
紫禁城没有修建厕所,并不是设计上的疏忽,而是出于安全与卫生的考虑。皇室成员依靠“官房”等便器来解决内急,排泄物则由专人定期运出宫外,变废为宝。
这背后不仅折射出古人的生活智慧,也展现了皇家生活的奢华与讲究。下次走进故宫时,也许你会想起,这座宏伟宫殿里,曾经藏着如此复杂的“如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