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济学泰斗的传奇人生:马洪先生的故事】
2007年金秋十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前往医院,探望一位躺在病榻上的九旬老人。望着这位曾经提携自己的恩师,朱总理轻声问道:老领导,您身体还好吗?老人微微点头回应:挺好的...朱总理动情地说:感谢您当年的知遇之恩。老人却摆摆手:不必言谢,你做得很好。这位谦逊的老人,就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泰斗马洪先生。
时间回溯到1938年,18岁的热血青年马洪怀揣革命理想奔赴延安,进入马列学院深造。在当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他已是凤毛麟角的高级知识分子。学成后,他被派往东北工作,担任东北局秘书处处长,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1947年,时任东北局领导的高岗看中他的才干,将他调任身边担任重要助手。然而1954年高岗事件后,马洪的政治生涯遭遇重大挫折。
但这位坚韧的学者并未因此消沉。两年后,他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被调往国家经济委员会工作。面对全新的经济领域,这位半路出家的经济学家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他日夜研读《资本论》等经济学经典,家人常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经济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如果我做不好,会有多少老百姓要受苦?想到这些,我怎能安心入睡?正是这份赤子之心,支撑着他从经济学门外汉成长为理论大家。
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神州大地。1978年11月,马洪率团赴日本考察。在参观三菱等知名企业时,现代化的生产线让他深受震撼。回国后他立下誓言:我们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实力!次年10月,他又远渡重洋赴美研修企业管理。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这位花甲之年的学生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笔记记了厚厚十几本。他常说:企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否则永远跟不上时代步伐。
1982年,马洪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迎来了事业巅峰。1984年那场著名的报告会上,他掷地有声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不要被名词吓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坚实的经济支撑,一切规划都是空谈!这番振聋发聩的论述,为市场经济正名,推动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经济学大家还有着伯乐的美誉。改革开放初期,他力排众议将待业在家的朱镕基招至麾下,并亲自指导其研究工作。当时他就断言:朱镕基才华横溢,就是性格太耿直。但我相信,他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历史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2005年3月,86岁高龄的马洪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两年后,这位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呕心沥血的经济学家与世长辞。回望他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之巅,马洪先生用毕生心血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今天,当我们享受着经济繁荣的成果时,不应忘记这位奠基者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