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期,统治者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制度。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也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继承制度首先看重的是嫡的身份地位,其次才是长幼顺序。也就是说,即便不是长子,只要是正宫皇后所生,就拥有优先继承权。
作为储君的太子胤礽在太子之位上一待就是三十余年,期间更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悉心栽培。要说太子身边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连胤礽的儿子弘皙在给雍正皇帝的奏折中都恭敬地称其为皇父,可见雍正处理此事的手段之高明。我们必须明白,皇权从来不是皇帝一人独断,而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有时皇帝也需要通过妥协来获取支持。雍正此举既彰显了自己的正统性,又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虽然他的胸襟确实不算宽广。 说到康熙的长子胤禔,他与雍正从来就不是盟友,而是实实在在的政敌。在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中,胤禔不仅从未支持过雍正,反而处处设阻。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胤禔最终被囚禁,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让我们先梳理一下清朝的继承制度。虽然清朝开国皇帝在培养继承人时确实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每到皇位传承的关键时刻,总会出些岔子。比如努尔哈赤时期,长子褚英原本是钦定接班人,却因与大臣交恶而被废黜。由此可见,即便是储君,若不能妥善处理与朝臣的关系,也难逃被废的命运。 太子胤礽之所以能成为储君,主要得益于其生母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康熙亲自教导他治国之道,若不出意外,皇位本应非他莫属。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胤礽对年迈的康熙迟迟不退位心生不满,最终导致两度被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废两次的太子,最后在囚禁中结束一生。 雍正登基次年,废太子胤礽去世,享年51岁。雍正给予其和硕亲王的封号,以亲王之礼下葬。要知道在清朝,和硕二字代表着最高等级的爵位。不仅如此,雍正还妥善安置了胤礽的所有子女:长子弘皙先被封为多罗理郡王,后又继承和硕亲王爵位;其他儿子分别获封郡王、奉恩辅国公等爵位;五个女儿中,雍正甚至收养了一个,封为和硕淑慎公主。对于一个被废太子的后代来说,能在以节俭著称的雍正朝获得如此厚待,实属难得。 雍正为何如此厚待废太子一脉?这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经过惨烈的九子夺嫡,雍正深知稳定压倒一切。善待废太子一脉可以安抚其支持者,避免节外生枝。毕竟胤礽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影响力不容小觑。作为曾经的太子党成员,雍正若对废太子一脉赶尽杀绝,势必会招致非议。因此,虽然雍正生性节俭,但在政治利益面前,他选择了以礼相待。 不过,雍正的防范之心从未松懈。他将弘皙安置在距京城二十里的郑家庄,名为优待实为监控。至于康熙长子胤禔,因其曾建议处死太子,甚至使用巫蛊之术诅咒胤礽,早已被康熙定为不忠不孝之人。雍正自然不会释放这样一个危险人物,以免给朝局带来新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