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果放弃辽东全力固守山海关,历史会改写吗?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历史学者心头。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当时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率领两万精兵攻陷辽东重镇抚顺。这一战犹如一记重锤,惊醒了沉睡的大明王朝。
万历皇帝立即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准备反击。然而此时的明朝已是外强中干,军队战斗力大不如前。次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四路大军惨败,从此再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万历皇帝虽然怠政,却颇有战略眼光。他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意图与后金打持久战。可惜天不假年,一年后万历驾崩,继位的泰昌帝在位仅一月便离世。天启帝年幼缺乏主见,在朝臣影响下改变了既定战略。广宁失守后,熊廷弼、王化贞被处死,王在晋接任辽东经略。
这位不太为人熟知的将领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他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明军应集中兵力固守山海关,同时实施三路牵制策略:西联蒙古林丹汗,东结朝鲜,海上依靠毛文龙袭扰。这个方案得到了兵部尚书张鹤鸣等人的支持,却遭到袁崇焕、孙承宗等人的强烈反对。
最终反对派占据上风,天启帝改任孙承宗、袁崇焕主持辽东防务。他们耗费巨资修建宁远-锦州防线,这条长达数百里的防线每年耗费数百万两白银。但这条防线存在致命缺陷:后金军队完全可以绕道而行。事实也证明,皇太极多次绕过宁锦防线,直接威胁北京。
更严重的是,宁锦防线分散了明军有限的兵力。王在晋和熊廷弼早就预见到这个问题,他们主张集中兵力固守山海关。从军事地理看,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在冷兵器时代堪称天险。历史上从未有军队能从北面攻破此关。
崇祯即位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如果采用王在晋的策略,每年可节省数百万两军费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待内乱平定后,再集中力量收复辽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明朝最终在两面作战中耗尽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质疑后金可以绕道喜峰口入关。但长途奔袭难以维持补给,无法实现长期占领。若明军集中十万精兵驻守山海关,配合长城各关口防御,清军根本不可能突破这道钢铁防线。
历史选择了另一条路:明朝在辽东战场投入过多资源,导致内忧外患同时爆发。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在实力不足时,集中力量固守要害往往比分散防守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