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一天下的真实历程,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清军应该是经过激烈战斗才逐个攻下汉地各省的。但历史真相是,当时各省几乎没怎么抵抗就归顺了。
当清军攻入北京后,北方各省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投降。从地方官员到文人学士,再到地主乡绅,几乎都选择了归顺新朝。唯一像样的抵抗来自李自成的大顺军,他们在陕西潼关和榆林一带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战败后,大顺军残部退守长江流域。
讽刺的是,就在大顺军与清军血战之时,南明朝廷还在执行联虏平寇的策略,妄想联合清军剿灭农民军。等大顺军溃败后,清军立即调转枪口南下。南明苦心经营的江北四镇中,只有黄得功率部抵抗,其余三镇守将不战而降。更令人唏嘘的是,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也带着部队投降了清军。
弘光政权覆灭后,江南各省纷纷效仿北方,几乎没做抵抗就归顺了清朝。至此,明朝的官僚体系、文人集团、地主阶级和正规军队,基本都改换了门庭。
这样的顺利程度连多尔衮等满清高层都始料未及。正是这种轻易得来的胜利,让他们误判了汉人的抵抗意志,进而颁布了严苛的剃发易服令。虽然这道命令确实激起了部分汉人的反抗,江南江北都爆发了抗清起义,但领导反抗的只是少数有气节的文人。绝大多数士绅地主依然选择站在清朝一边,导致这些反抗很快就被镇压下去。真正坚持长期抗清的,反倒是西南地区李定国率领的张献忠旧部,以及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势力。
那么,为什么清军入关后,大多数汉人精英会不战而降呢?
首先,中央政权崩溃后,汉人社会陷入组织瘫痪。中国古代虽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整个国家的运转完全依赖中央朝廷。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大脑被切除后,身体再强壮也无法自主行动。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地方上既没有常备军队,也缺乏军事人才。当崇祯帝自缢、南明政权接连覆灭后,各省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就连新兴的大顺政权也没能扛住清军攻势,汉人最后的希望就此破灭。
其次,汉人精英深谙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这些熟读史书的士大夫们,对王朝更替的戏码再熟悉不过了。每当新旧王朝交替之际,他们总能娴熟地改换门庭。李自成攻占北京时,明朝官员争先恐后地投靠大顺;清军入关后,这些人又毫不犹豫地归顺新主。在这些文人看来,无论谁坐江山,只要能保住他们的官位和家族利益就行。
再者,地主文人更看重私利而非大义。明末清初的历史证明,绝大多数士绅地主都把家族利益置于国家民族之上。明朝养士二百余年,却在危难时刻几乎无人报效。反倒是被朝廷视为流寇的张献忠、李自成余部,以及海商出身的郑成功,成为了抗清的中坚力量。
最后,汉人统治集团内斗不休。明朝灭亡前,皇帝与文官、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就已白热化。到南明时期,又新增了文官与军阀的矛盾。在这种内耗不断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抗清阵线,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