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健生,你还要继续打下去吗?
1949年11月,新中国已成立一个多月,蒋介石及其党羽大多逃往台湾,唯独盘踞在广西的桂系军阀仍在负隅顽抗。
11月21日,桂系军队多次反扑均被解放军击退,时任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终于认清现实——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决定收拾行装,逃往香港。临行前,他特意赶到桂林,与相交近40年的老友白崇禧见最后一面,极力劝他一同离开。
然而,白崇禧仍不死心,执意联合广东的国民党残部继续顽抗。面对李宗仁的劝说,他沉默片刻,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见无法说服这位被军事野心蒙蔽双眼的老友,李宗仁长叹一声,黯然告别。
后来,白崇禧的计划彻底失败,全军覆没后,他无路可走,只得随蒋介石逃往台湾。然而,16年后,他却在卧室中离奇暴毙,遗体呈现诡异的绿色,死状凄惨。消息传回大陆,已归国的李宗仁听闻后,只是淡淡地说:他妄图搞南北朝,还想炸毁大陆,如今不论怎么死的,都不值得同情。
那么,白崇禧究竟因何而死?作为多年挚友,李宗仁为何会如此评价他的结局?
李白组合:民国时期的黄金搭档
在民国时期,若论最著名的搭档,非李宗仁与白崇禧莫属。李宗仁长于政治,白崇禧精于军事,二人一政一军,配合默契,成为国民党内蒋介石嫡系的最大对手。
由于两人专长互补,合作无间,二十余年间几乎从未翻脸,始终并肩作战。因此,他们被世人并称为李白。
1948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蒋介石的党内威望大受打击。在民国副总统选举中,蒋介石本想扶持孙中山之子孙科上位,以巩固自身势力。然而,李宗仁却意外胜出,气得蒋介石脸色铁青。
李宗仁的胜选,除了因战事失利失去党内支持外,还因白崇禧在背后全力助选。蒋介石后来坦言:这个'小诸葛'可没少给德邻拉票。
1949年1月21日,随着辽沈、淮海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溃败,蒋介石被迫下野,将总统之位让给李宗仁。李白二人欣喜若狂,以为终于扳倒了蒋介石。殊不知,蒋介石只是让李宗仁背锅,自己则暗中筹划退路。
为保住权位,李宗仁一面派白崇禧北上阻截解放军,一面向中央提出和谈。我党本着和平解决的初衷,提出八项条约,只要李宗仁签字,即可谈判。然而,李宗仁为维护桂系利益,断然拒绝。
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直捣国民党最后防线。白崇禧率军抵抗,却如螳臂当车,最终惨败。
分道扬镳:思想的分歧
国民党的失败是历史必然,但为何李白二人最终走向对立?根源在于思想的分歧。
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友谊始于少年时代。1908年,17岁的李宗仁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结识了早一年入学的白崇禧。两人同乡,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挚友。
白崇禧体魄强健,被培养为军事人才,毕业后进入敢死队,成为手枪队长。而李宗仁更具文人气质,专注革命思想与政治研究,毕业后加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
1924年,桂系新旧军阀内斗,李宗仁联合白崇禧与黄绍竑,击败沈鸿英,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领袖。
1929年,北伐结束后,蒋介石为铲除异己,发动蒋桂战争。尽管李、白能力出众,但面对实力雄厚的蒋介石,最终败北,二人与蒋的恩怨由此加深。
抗战爆发后,桂系被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任总指挥,白崇禧则被蒋介石调往南京,任军委会副参谋总长。蒋介石此举,意在离间二人。但数十年的交情岂能轻易破坏?
然而,在国民党高层浸淫多年,白崇禧逐渐沾染了蒋介石的独裁思想,这为二人的决裂埋下伏笔。
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试图改革,却发现南京政府早已被蒋掏空。面对解放军的攻势,他提出和谈,却因拒绝八项条约而失败。
此时,白崇禧竟提议划江而治,搞南北朝分裂。李宗仁怒斥:这是千古罪人之举!二人分歧公开化。
不同的结局:历史的选择
蒋介石趁机拉拢白崇禧,许诺国防部长之职。白崇禧最终选择投靠蒋,李宗仁叹息道:健生去台湾,迟早会被清算。
李宗仁流亡海外16年,最终醒悟,于1965年毅然回归祖国。而白崇禧在台湾仍鼓吹反攻大陆,甚至提议轰炸大陆交通线。蒋介石都觉荒唐。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暴毙,死因成谜。李宗仁得知后,淡然道:他与人民为敌,结局不值得同情。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以表彰其抗日与归国的贡献。
结语
一对挚友,因思想分歧走向对立。历史最终证明,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