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大连繁华的街道上,一座巍峨的高塔总会不经意间闯入视线。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傲然矗立在旅顺口区白玉山的制高点,66.8米的身姿直插云霄。远观其形,有人觉得它像一座森严的炮楼,也有人认为那尖锐的塔顶宛如一颗蓄势待发的子弹,更有人将其比作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象征着永恒的光明。
这座工艺精湛的宏伟建筑如今已成为大连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走进塔内,173级螺旋上升的阶梯蜿蜒通向塔顶,登临此处,整座大连城的壮丽景色与旅顺港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然而,这座看似普通的建筑背后,却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记忆。
时光回溯到1907年,这座塔在日本人的主持下开始建造。历经两年半的施工,耗资25万日元,动用了超过两万名中国劳工的血汗,最终在1909年竣工。日本人将其命名为表忠塔,用以纪念在日俄战争中为天皇效忠的将士。如今,这座塔已成为日本侵华历史的铁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岁月。
旅顺口,这个见证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地方,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早在清朝就是重要的海军基地。这里三面环海,终年不冻,水深港阔,是难得的天然良港。当时的大连还是一片名为青泥洼的荒芜之地,而旅顺口已是军事要冲。
1868年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先后制造琉球事件和台湾事件,将琉球群岛和台湾岛纳入囊中。但日本的野心远不止于此,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旅顺沦陷。日军在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
日本占领旅顺的消息传到北方,让沙俄坐立不安。这个横跨欧亚的帝国虽疆域辽阔,却苦于没有不冻港。1898年,沙俄联合法德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同时胁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占旅顺地区。
沙俄将旅顺视为己出,大兴土木,梦想将其打造成东方巴黎。短短五年间,大连人口激增两倍至8.5万,城区面积扩大两倍达8平方公里。然而好景不长,1904年日本突袭沙俄,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惨败,1905年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将东北权益拱手让与日本。
战后,日本殖民当局为表彰战死将士,由东乡平八郎和乃木希典提议,在白玉山修建表忠塔。据记载,建塔所用的花岗岩、水泥等材料均从日本本土运来,两万余名中国劳工被迫参与建设。塔身采用混凝土浇筑,塔顶北侧刻有记载战事的铭文。更令人震惊的是,附近祠院地下埋藏着22732名日军骨灰。
1909年落成典礼上,日本各界名流云集,千余人出席盛会。这座塔既是沙俄的耻辱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伤痛印记,更为日后日本全面侵华埋下伏笔。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但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旅顺又落入苏联之手。直到1955年5月27日,阔别祖国60年的旅顺大连才真正回归。期间还有段插曲:1953年赫鲁晓夫访华时,曾要求拆除白玉塔(1951年更名),用原材在黄金山建更高纪念塔,被新中国政府断然拒绝。后来日本也曾提出类似要求,同样遭到严词拒绝。
保留白玉塔具有深远意义:它既是日本侵华的铁证,更是警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活教材。这座沉默的见证者,时刻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振兴中华,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