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先主传》时,引用《江表传》的记载显示,苍梧太守的名字写作吴臣而非吴巨。这一发现引发学界热议,不少人认为《三国志·薛综传》中的吴巨可能是传抄之误。更有学者将吴臣与吴子卿联系起来,认为他可能就是袁绍著名的奔走之友之一。为验证这一说法,我们不妨将吴巨的生平与袁绍其他四位挚友进行对比分析。
袁绍年轻时过继给伯父袁成,在濮阳任职期间因守孝六年(为生母和养父各守孝三年),约178年返回洛阳。当时正值党锢之祸,宦官专权,袁绍在洛阳暗中结交党人、豢养死士,直到184年黄巾起义后才接受何进征辟。正是在这六年间,袁绍与张邈、何颙、吴子卿、许攸、伍德瑜五人结为奔走之友——这个称谓特指那些志同道合、相互扶持的挚友。
让我们看看其他四位挚友的卓越表现:
1. 张邈:作为八厨名士,他促成酸枣会盟,为袁绍奠定盟主地位。其弟张超的功曹臧洪正是会盟的主要推动者。
2. 何颙:这位预言家曾断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曹操,其远见深刻影响了袁绍。他冒险周旋于董卓身边,最终为袁绍争取到渤海太守之位。
3. 许攸:曾参与废立汉灵帝的密谋,是改革派代表人物。他辅佐袁绍时,主张拥立刘虞为帝,展现卓越的战略眼光。
4. 伍德瑜:这位汝南名士(可能是伍孚或伍琼)冒死向董卓举荐反董官员,最终因此遇害,用生命为袁绍铺路。
这四位都是胸怀天下的国士,他们的格局与贡献令人敬佩。相比之下,苍梧太守吴巨的表现就相形见绌了。
208年当阳之战后,刘备本欲投奔吴巨,但被鲁肃劝阻。此时的吴巨作为刘表旧部,本可借刘备之力壮大,却因格局有限错失良机。次年与交州刺史赖恭的冲突中,他表现出心胸狭隘的特质,最终将主张投靠刘备的赖恭驱逐。
210年孙权派步骘接管交州时,拥兵五千的吴巨竟主动迎接仅带千人的步骘,后又阳奉阴违,最终在211年与心腹区景一同被步骘设计杀害。这一系列决策充分暴露其政治眼光短浅、行事优柔寡断的缺陷。
纵观吴巨生平,无论是战略眼光、政治智慧还是个人格局,都与袁绍的四位挚友相去甚远。若他真是吴子卿,史书不太可能只记载这些平庸事迹。因此,吴巨与吴子卿应为两人,真正的吴子卿可能早逝或隐居,其事迹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个考证不仅澄清了历史疑点,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东汉末年各方势力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