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研究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叫清承明制,意思是清朝的许多政治制度都沿袭自明朝,或是在明朝制度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比如地方行政上的总督巡抚制、行省三司制,中央机构中的皇帝直辖六部、监察系统等。有趣的是,明清两朝的皇帝都住在紫禁城的同一片建筑群中,甚至连《大清律例》都是在《大明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明朝时期,内阁实际上是最高行政机构。清朝建立后,也效仿明朝设立了内阁。但令人不解的是,清朝内阁的权力远不如明朝内阁显赫,甚至显得无足轻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缘由。 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等中央机构。但繁重的政务很快让皇帝不堪重负。于是在1382年,朱元璋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协助处理朝政,这成为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建立了内阁制度。虽然内阁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但始终保持着顾问机构的性质,更像是一个高级秘书处,从未获得真正的决策权。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内阁的这一特点,甚至进一步弱化了它的职能。 清朝的统治者来自东北的满洲族,原本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入主中原前后,清朝保留了大量部落联盟时期的传统。比如清朝前四位皇帝中,有两位是由满洲贵族推举产生,一位是在与贵族妥协后登基的。最能体现贵族权力的,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初年,议政会议一直是清朝的最高决策机构。皇太极虽然仿照明朝建立了内三院,但始终无法撼动议政会议的权威。更关键的是,由于满洲贵族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内阁主要由汉族官员和汉化较深的满洲人组成。 因此,在清初时期,以满洲贵族为主的议政会议对内阁进行了强力打压。多尔衮入关后不久,就取消了内阁最重要的票拟权力。顺治帝亲政后曾试图扩大内阁权力,但在议政会议的压制下,始终未能达到明朝内阁的规模。 到康熙帝亲政时,内阁已无力与议政会议抗衡。于是康熙另辟蹊径,设立南书房来分散议政会议的权力。雍正帝即位后,又建立了著名的军机处,最终使议政会议名存实亡,将皇权推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然而,随着南书房和军机处的相继设立,清朝内阁彻底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直到清朝灭亡都只能扮演高级文书处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清承明制,但清朝内阁的权力却远不如明朝内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