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潮湿的石墙内,一位中国买家凝视着需要耗资数千万欧元修缮的“一欧元古堡”,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免费的奶酪只在捕鼠器上”。
2015年,一位中国商人以400万欧元买下法国波尔多一座带有180公顷葡萄园的古堡,自以为捡到了便宜。他并不知道,这仅仅是巨额投入的开始。
同样在2018,德国马林堡宫殿挂牌一欧元出售的消息引发轰动。这座有135间客房的“德国北部最美城堡”,背后却藏着2700万欧元的修复账单。最终,这座城堡只能由德国政府旗下的企业接手,成了“德国人自产自销”的案例。
欧洲城堡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童话的象征:高大厚实的城墙,金碧辉煌的宫殿,精美家具和仆人伺候。然而,多数城堡本质上是军事要塞,建造初衷是为了抵御外敌,而非享受舒适生活。
中世纪欧洲战乱频繁,地形支离破碎,造就了众多小王国和领地。正如格林童话中频繁出现的“王子”,这些人在中国的标准看来可能只是“地主家的儿子”。他们的城堡,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地主大院,只不过被浪漫化了。
欧洲贵族一旦世道太平,更愿意住在舒适的别墅里。城堡是战乱时期的避难所,而非首选的居住地。日本的天守阁也是如此,冬冷夏热,居住体验极差,这也就是为什么织田信长要修建更宜居的安土城。
如今欧洲有大量城堡闲置。法国就有多达1500多座城堡待售。英国、德国、意大利的情况也同样可观。这些失去防御功能的城堡对原主人来说成了负担,于是他们想方设法寻找接盘者。
欧洲古堡的低价销售策略看似是白菜价,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卖家清楚,真正的成本不在于购买价格,而在于后续的修复和维护。
德国马林堡宫殿的案例极为典型。这座始建于1858年的城堡,是汉诺威国王乔治五世送给妻子的夏宫,拥有新哥特式设计、塔楼和尖顶。标价一欧元的背后,是高达2700万欧元的修复费用。
同样,苏格兰的布劳山庄以3万英镑(约29万港元)出售,但买家必须承担高达1200万英镑的保育及翻新工作。
这种商业模式依赖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买家的浪漫想象。卖家很清楚,城堡的修复工作会受到文物部门的严格监管,每一处修改都必须符合历史原貌,且必须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这大大增加了成本。
古堡转手频率从过去的15年一次缩短到如今的8年一次。欧洲人似乎在不断寻找下一批“有情怀”的买家,形成一个循环的收割链条。
2012年至2017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股去欧洲购买城堡和庄园的热潮。唐顿庄园等影视作品的火爆,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富豪对欧洲贵族生活的向往。
据报道,2008年以来,仅法国波尔多地区就有15-20座城堡和酒庄被中国投资者收购。2012年,一位中国酒企老板以400万欧元购入法国180公顷的葡萄园加古堡。
2015年,英国高端房地产中介巴拉斯福德公司一年就向中国买家售出了19座城堡。公司负责人罗宾·巴拉斯福德表示:“并不是我们去找中国买家,而是他们找到了我们。”
然而,好景不长。购买城堡后的中国买家纷纷发现陷入了无底洞。2015年,一家香港公司以8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最大的私人住宅,占地比白金汉宫还大一倍。但随后他们发现,古堡的各种后续费用高达1.5亿英镑,最终只能以700万英镑亏本转卖给英国政府。
法国媒体2023年统计显示,在法国购置城堡酒庄的150家中资中,三分之一已被遗弃,三分之一在待售中,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大多无人居住,成了“给当地免费修缮文物的冤大头”。
购买古堡的真正挑战始于交易完成后。首先迎来的是各种税费:交易税、地产税、印花税等,这只是开始。
随后是文物部门的严格监管。城堡内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根钉子”,都可能被列为文物。买家不能私自修缮,任何改动都必须获得批准,否则将面临重罚。
城堡多建于交通不便的山丘上,缺乏现代生活设施。水电互联网都需要自行解决,成本高昂。而且,由于城堡的历史地位,政府往往要求业主在特定日期向公众开放,这进一步增加了维护成本。
更大的挑战在于日常维护。一位中国城堡买家感慨:“光是每日打扫卫生就能让你累的腰酸背痛。”古代贵族有仆人、马夫、花匠等一大群人打理城堡,而现代买家只能自己动手或高价聘请专业人员。
法国古堡保护协会的负责人朱利安·马基指出:“波旁有很多古堡是法国国王的封地,但谁也不想要,因为附近既没有商店,也没有学校。”这些城堡孤立的位址,使得它们作为住宅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欧洲各国在古堡销售方面各有高招,但核心思路一致:吸引外国买家为本国文物维护买单。
英国在古堡交易后征收各种税费,并以文物保护为名实施严格监管。买家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巨额罚款。一位中国买家感叹:“有了城堡以后,你后半生最熟悉的政府部门就是文物保护调查部、维护部门。”
法国人则擅长文化包装,将一块块“破石头”吹嘘成人类文明精华。法国古堡保护专家奥利维尔·洛热里尔观察到,城堡转手频率加快,表明这种模式已经产业化。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他们的城堡销售合同条款繁琐,修复要求严格,确保买家必须按照最高标准进行修缮,费用自然惊人。
这种策略不仅针对中国人。欧洲人先坑过美国人,然后是阿拉伯人、日本人和俄罗斯人。现在轮到中国人,下一批目标是谁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循环将会继续。
一位花了50万澳元买下13世纪法国城堡的澳洲夫妇,光清理垃圾就运走了500吨。经过数年时间和数倍于购买价的投入,才勉强将城堡打理得像样一些,最终它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欧洲古堡的真相是:它们不是贵族生活的象征,而是欧洲贵族时代遗留的负担。聪明的欧洲人通过文化包装,将这一负担转化为可持续收割“情怀税”的资产。
对于潜在买家而言,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欧洲人卖城堡不是在出售梦想,而是在寻找为他们保管麻烦的接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