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黄维文的陕北岁月:从插队到扎根的温情故事
1969年寒冬,18岁的北京知青黄维文背着行囊,踏上了开往陕北延川县的卡车。这个原本成绩优异、憧憬高考的高中生,和班上11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刘家沟大队插队。车轮卷起的黄土模糊了少年的视线,他攥紧拳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农村好好表现。
窑洞里的新生活
刘家沟生产队长刘旭武是位退伍军人,为人朴实厚道。他将五名女知青安置在自家窑洞,七名男知青则住进一孔废弃的农具仓库。这孔窑洞原是水利工程时的民工宿舍,墙角还残留着麦秸和锈迹斑斑的锄头。队长带着村民连夜砌好土炕,搭起灶台,又让妻子和15岁的女儿刘红英负责给知青们做饭。
初次离家的城里娃们连生火都不会。灶台前,扎着麻花辫的刘红英耐心示范:玉米面要先用温水调开,贴饼子时手要沾凉水才不烫。黄维文学得最认真,这个因家庭成分被迫下乡的青年,总抢着挑水劈柴。当第一锅金黄的玉米饼出锅时,混合着土豆炖豆腐的香气让知青们狼吞虎咽,连锅底的胡辣汤渣都刮得干干净净。
风雪中的温情
春节前夕,其他知青都回城过年,黄维文主动留下看管物资。腊月二十六,他跟队长父女上山砍柴时不慎滚落山沟。当他满脸血痕蜷缩在沟底时,是刘红英哭喊着和父亲把他背回家。那天夜里,隔壁村的老郎中打着灯笼翻山来接骨,少女守在炕前端水送饭,成了黄维文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大年三十,脚踝还肿着的他被硬拉到队长家过年。炕桌上摆着罕见的白面饺子,队长媳妇特意给他盛了满满一碗:娃啊,这就是你的家。深夜,队长又送来油炸糕,棉袄兜里还偷偷塞了两个煮鸡蛋。这些细节让这个想家的少年第一次在异乡红了眼眶。
命运的转折
随着政策变化,知青们陆续通过招工、参军离开。而因家庭问题屡次政审失败的黄维文,渐渐成了知青点的留守者。1976年深秋,队长拍着他肩膀说:维文,要不...和红英成个家吧?其实两人早已暗生情愫——她总借着送腌菜的机会,在知青点听他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则默默记着她爱看的《赤脚医生手册》,走了三十里山路去县城买。
婚后的日子平淡却踏实。当他们的儿子黄刘成周岁时,北京突然传来平反消息。1977年恢复高考,黄维文以全县第三名考入北师大。临行前夜,老队长蹲在门槛上抽旱烟:要是...要是将来... 爹!黄维文扑通跪下,没有刘家沟就没有我的今天。
岁月的回响
2010年金秋,退休教授黄维文搀着岳父登上长城。老人摸着城墙感慨:当年你在这头摔断腿,如今倒带着我这把老骨头来看风景。七年后送走岳父时,黄维文按陕北古礼摔盆打幡。如今他们的儿子已成外企高管,但每年清明,全家必定回到刘家沟那座黄土坡——那里有改变他一生的那孔窑洞,和永远温热的玉米饼香。
(故事根据知青往事创作,人物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