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的原因,史家常归咎于新旧党争。
高滔滔以"女中尧舜"之名垂帘听政八年,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这位看似贤德的太皇太后,真为王朝埋下了致命伏笔吗?
小字"滔滔"的高氏生于名门望族。
曾祖高琼是宋初名将,祖父高继勋也官至节度使,母亲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
这样的出身为她日后的政治生涯铺就了坚实基础。
年幼时因姨母曹皇后的关系进宫,结识了同岁的仁宗养子赵宗实。
两个孩子青梅竹马,仁宗看在眼里,与曹皇后约定:"异日必以为配"。
这段宫中童年经历塑造了高滔滔的性格。
她聪慧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对宫廷政治有着超乎年龄的敏锐度。
十五岁嫁给赵宗实后,很快就生下长子,展现了她在皇室中的地位。
赵宗实继承皇位成为宋英宗后,高滔滔成为皇后。
她深谙后宫生存法则,既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又要为儿子们的前途谋划。
英宗在位仅四年就去世,年轻的高滔滔成为皇太后。
儿子神宗即位时年仅二十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
高滔滔眼看着这个儿子推行王安石变法,内心充满了不安。
她出身的传统士大夫家庭,对激进的改革措施本能地反感。
高太后对熙丰新法一直持否定态度,因宋朝的家法,无法出面干预。
这种压抑的情绪在神宗统治期间不断积累。
她看到变法带来的争议和混乱,心中早已盘算着等待时机。
神宗驾崩时年仅三十八岁,留下了一个十岁的儿子赵煦。
高氏垂帘听政,暗地让人按十岁孩子的模样缝制一件黄袍。
这个细节透露出她的深谋远虑和对权力的渴望。
权力终于完全落入了高滔滔手中。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幕后观察的皇太后,现在她要亲自掌舵这艘巨大的国家航船。
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文彦博、吕公著等人也相继上台,掌握了朝政。
这些人物都是高滔滔精心挑选的。
他们与她有着共同的政治理念——恢复祖宗旧制。
司马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免役法。
他召集百官讨论,声势浩大。
朝堂上,支持新法的官员噤若寒蝉,反对新法的官员则群情激奋。
司马光等人任用刘挚、王岩叟等人为谏官,竭力诋毁攻击变法派。
这些谏官每日上疏,历数新法的"罪恶",攻击变法派官员的"奸佞"。
朝堂变成了清算的战场。
青苗法被废除了,这项旨在帮助农民度过春荒的政策,被指责为"与民争利"。
地方官员纷纷上报,说农民们庆祝新法废除,焚烧青苗钱账簿。
市易法也被取消了,政府不再插手商业贸易,市场重新回到商人手中,支持新法的官员被指责为与商人勾结,牟取私利。
保甲法同样难逃厄运,这个旨在强化地方治安的制度,被认为扰民伤财。
各地保甲组织纷纷解散,武器上缴国库。
变法派人物如吕惠卿、章惇、蔡确、吕嘉问等人,有的被贬,有的被判刑,有的被逐出政府机关。
曾经意气风发的变法派官员,现在成了过街老鼠。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对王安石本人的处理。
虽然这位前宰相已经致仕在家,高滔滔还是下令削夺他的一切荣誉称号,连"荆国公"的爵位都被剥夺。
短短几个月内,熙宁变法的所有成果都被一扫而空。
朝廷仿佛回到了仁宗时代,一切都要按照"祖宗旧制"来办。
吕大防、梁涛、刘安世等人还把支持变法的八九十名官员划入王安石、吕惠卿、蔡确等人名下,认为他们结成死党。
这种做法完全超出了正常的政策调整范围,带有明显的报复色彩。
十岁的哲宗赵煦在垂帘听政中经历了什么?
表面上看,他每天跟着太皇太后上朝,学习如何治国理政。
实际上,这段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高氏出于培养哲宗的目的,在临朝听政时大多带着哲宗一起。
她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孙子能在实践中学会治国。
座位的安排出了问题。
高滔滔让哲宗与她相对而坐,群臣则面向太皇太后汇报工作。
这样的安排在成年人看来很正常,在敏感的孩子眼中却成了屈辱。
哲宗每天坐在那里,看到的都是大臣们的后背。
他们向太皇太后行礼,向太皇太后汇报,向太皇太后请示。
他这个皇帝仿佛隐形一般。
更让哲宗难受的是群臣的态度。
众臣因为觉得哲宗年幼,凡事还是得由太皇太后定夺,因此也常忽视皇帝的存在。
有时候哲宗想发言,大臣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敷衍几句就转向太皇太后。
这种被忽视的感觉日复一日地积累着。
哲宗的自尊心在每一次被无视中受到伤害。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皇帝,开始对太皇太后产生复杂的情绪。
高滔滔对哲宗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
高氏为政独断,对哲宗过于严苛。
她总是以长辈的姿态教训哲宗,动不动就说"你还小,不懂事"、"这些事情你以后就明白了"。
哲宗的生母朱贵妃也成为了高滔滔打压的对象。
高氏有意贬抑哲宗生母朱贵妃,这加深了她与哲宗之间的嫌隙。
哲宗看着母亲在宫中的低微地位,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八年的垂帘听政期间,哲宗表面上乖巧听话,内心却在积累着对太皇太后和旧党的仇恨。
他记住了每一个冷落他的大臣,记住了每一次被无视的屈辱。
哲宗后来说,垂帘听政期间他"只见臀背"。
这句话充满了怨气和不甘。
一个皇帝竟然只能看到臣子的屁股,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羞辱。
等待成为了哲宗唯一的选择。
他默默忍受着,心中盘算着总有一天要报复回来。
这种压抑的愤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酵。
高滔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她以为自己是在培养一个贤明的君主,实际上却培养了一个心怀怨恨的报复者。
高滔滔去世了,这个掌控北宋政局八年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为国事操心。
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死亡竟成为北宋政治格局彻底翻转的转折点。
哲宗终于等到了机会。
十八岁的他不再是那个只能"看臣背"的小皇帝,现在他要亲自掌权,要为八年来的屈辱讨回公道。
章惇被召回京城,这个曾经的变法派核心人物,在元祐年间被贬到遥远的岭南。
哲宗的第一道诏书就是恢复他的官职,任命他为宰相。
朝野震动。
绍述政治开始了。
哲宗明确表示要继承父皇神宗的政治路线,恢复王安石变法的所有措施。
这个决定完全出于个人情感,而非理性的政策考量。
司马光刚刚去世不久,哲宗就下令追夺他的一切荣誉。
这位曾经的元祐宰相,死后竟然连谥号都被剥夺。
报复的烈火开始燃烧。
吕公著、吕大防等元祐重臣纷纷被贬。
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发配到南方偏远地区,有的甚至死在了贬所。
哲宗的报复毫不留情。
苏轼兄弟也没能幸免。
这两位文坛巨擘因为支持元祐政治,被哲宗视为眼中钉。
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海南岛。
新法重新实施了。
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全部恢复。
地方官员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按哪套标准执行。
政策的反复让整个官僚系统陷入混乱。
新旧两党更迭执政,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朝廷政策朝令夕改,官员们人心惶惶,不知道明天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更严重的是,党争完全脱离了政策本身,变成了纯粹的权力斗争。
新党报复旧党,旧党反击新党,无休无止。
国家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内耗上。
地方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
官员们忙于站队,无心治理民生。
有的地方同时执行新旧两套制度,有的地方干脆什么都不做,坐等上面的明确指示。
财政状况也开始恶化。
新法的反复实施和废除,耗费了大量的行政成本。
地方政府疲于应付政策变化,税收征收效率大幅下降。
军事实力同样受到影响。
保甲制度的废除和恢复,让地方武装力量陷入混乱。
边防军队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明显。
北宋的根基在这种内耗中逐渐动摇。
当金国崛起时,这个曾经繁荣富强的王朝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外敌入侵了。
高滔滔的政治遗产就是这样:
她成功地废除了可能挽救北宋的改革,加剧了党争的激烈程度,培养出了一个报复心极强的皇帝,最终导致了政治体系的根本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