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前后,中国历史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节节胜利,国民党军队则屡战屡败。面对这样的局势,蒋介石开始暗中谋划退路,一个精心设计的后手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在秘密商议后,蒋介石首先派心腹陈诚前往台湾进行部署。到了1949年1月中旬,蒋介石更是直接将海空军总部迁往台湾,企图以台湾为据点,阻挠祖国的统一进程。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在台湾建立武装割据,与我党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根本立场的分歧,加上美国蓄意插手中国内政,使得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当时国际舆论对此事高度关注,在一次记者会上,有记者故意刁难周总理:如果蒋介石愿意带着台湾回归,中共准备给他什么职位?
要知道,作为内战的始作俑者,蒋介石在历史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的提问显然别有用心。然而周总理的机智回应不仅赢得满堂喝彩,更让在场所有人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与智慧。
国民党方面对我党的态度始终充满敌意。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就发生了一起针对周总理的暗杀阴谋。台湾情报部门得知周总理将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前往雅加达后,立即策划了暗杀行动。他们收买香港机场清洁工,将伪装成牙膏的炸弹带上飞机。
幸运的是,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周总理临时改变行程,躲过一劫。但这架载有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飞机还是在空中爆炸,造成11人遇难。面对如此惨剧,周总理既愤怒又痛心,但他依然坚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与此同时,蒋介石却在1954年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借助外力维持分裂局面。面对这种形势,周总理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在国际上积极争取理解与支持,在国内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这一策略很快见效。曾与蒋介石结为兄弟的李宗仁,在海外漂泊多年后,开始萌生回国念头。周总理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会,通过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传递善意。1965年,李宗仁终于回到祖国怀抱,这一事件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
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周总理在多个场合重申: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人,不管过去如何,中国人民都会宽大处理。在访问印度时,面对记者关于蒋介石回归后职位的提问,周总理巧妙回应:给他的职位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这个回答既展现了大国风范,又表明了诚意。
尽管蒋介石始终没有回应这份善意,但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1958年金门炮战中,我军采取单日打、双日停的特殊战术,实际上是在向美国示威。同时,从1959年起,大陆开始释放战犯,并妥善安置。周总理还特意安排修缮了蒋介石母亲和原配墓碑,并托人将照片送到蒋介石手中。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次年1月8日,为祖国统一事业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也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特别嘱咐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中南海台湾厅,以此表达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这一天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