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抗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抉择 1946年,当蒋介石发动内战时,美国政府就选择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这一决定成为日后中美对抗的重要伏笔。回顾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就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苦难岁月。在这段屈辱历史中,帝国主义列强始终是中国人民最痛恨的敌人。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就将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作为核心使命。当美国不惜代价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时,中共自然将美国视为革命的重要敌人。当时世界已分裂为两大阵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中国将反抗美国干涉视为必然选择。 美国的敌对政策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持续援助蒋介石军队直至其败退台湾,还在新中国成立后联合西方国家实施外交孤立。1949年南京解放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试图联合外国使团对中共施压,甚至公然干涉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发展。更恶劣的是,美国国务院直接命令其驻外机构阻挠各国承认新中国。
这些行为充分暴露了美国对新中国的敌意。毛泽东等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美国是中国革命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为此,中共中央在解放战争后期就开始防备美国可能的军事干预,并制定了突破经济封锁的战略。当时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也极大鼓舞了士气,消除了部分人的崇美心理。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抉择。斯大林对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心存疑虑,这促使毛泽东将发展中苏关系置于外交首位。1949年12月,毛泽东亲赴莫斯科,用实际行动表明立场,甚至不惜暂时搁置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国内政治环境同样影响着外交决策。国民党残余势力始终依赖美国支持,而所谓的第三势力也对美国抱有幻想。美国试图通过这些力量影响中国政局,这使中共在制定政策时不得不更加谨慎。 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与中共代表黄华的多次会谈,让中共更加确信美国不会改变敌视政策。特别是美方试图制造中共邀请访京的假象,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毛泽东因此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而美国随即召回司徒雷登。随着《美中关系白皮书》的发表和毛泽东的严厉批判,双方对抗公开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最终兵戎相见,对抗格局就此形成。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美对抗的根源在于美国长期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反动势力,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不得不采取坚决的对抗立场。这一选择既是历史必然,也是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