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继承了北周的政权,最初其疆域与北周的西界大致相同。北面和西面的大部分领土都被突厥和吐谷浑占据,天山南北的大片地区也被这两个部族所隔断。
吐谷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吐谷浑的始祖原本是慕容鲜卑的王子,名叫吐谷浑。吐谷浑的父亲叫徒河涉归,兄弟关系中,吐谷浑是庶子,而嫡子是慕容廆,后者建立了慕容燕。慕容鲜卑有着深厚的汉化传统,部落的继承制度也依照中原王朝的嫡长制。吐谷浑的父亲去世后,王位继承给了慕容廆,吐谷浑对此心生嫉恨。一次,吐谷浑的马群与慕容廆的马群发生冲突,慕容廆训斥了他。此事成为两人决裂的导火索,吐谷浑因此带领自己的部众离开了原部落。
吐谷浑带着族人一路向西迁徙,穿越辽水、代北大漠、黄土高原,再越过陇山,最终定居在甘肃临夏一带的枹罕地区。那时,河西和青海湖一带的部族实力较弱,吐谷浑在此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部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称之为“吐谷浑”,这个名字也就传承了下来。
吐谷浑逐渐与当地的羌族融合,失去了鲜卑的民族特征,深深扎根在青唐一带。经过十四代酋长的传承,直到吕夸的出现,他成了一个标志性人物。在吕夸的领导下,吐谷浑不仅效仿突厥自称可汗,还将都城迁至青海湖西南十五里的伏俟城。尽管吐谷浑有了都城,但由于他们习惯游牧生活,随季节变化迁移,所以并不常驻都城,即使是吕夸也只在帐篷中度过时光。
吐谷浑的社会习惯和突厥相似,没有统一的编户齐民和赋税制度,罪犯通常通过缴纳财物来偿还罪行,盗马和杀人的罪行则会判处死刑。国家的中心区域以青海湖周围为主,青海湖周长约一千多里,湖中还有小山,吐谷浑人每年冬天会将小马拉到山上驰骋,称之为“得龙种”。他们也引进了波斯马与本地马交配,培育出了青海骢,这种骏马能跑得非常快,隋朝的青海骢便是从吐谷浑引进的。
吐谷浑的西界约在今天的南疆一带,北界是大沙漠,夏季热风强烈,行人常常因为炙热的风而中暑。当地的骆驼很聪明,能够感知到风的变化,会躲到沙中避风,居民也模仿骆驼用布遮住口鼻。
随着吐谷浑的兴起,吕夸可汗的势力在北朝末期达到顶峰,频繁与西魏、北周发生冲突,曾数次进攻河西的重镇凉州。西魏的凉州刺史史宁出兵抵抗,并成功击退了吐谷浑军。然而吕夸不甘失败,重新集结兵力,再度进攻,并大败西魏军,甚至杀死了凉州刺史。
到北周时期,吐谷浑发生了内乱,实力大幅衰退,最终不得不向北周朝贡。两国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平静。随着北周的灭亡和隋朝的崛起,吐谷浑趁隋朝尚未完全稳定之时开始复兴,重新集结兵力,多次骚扰河西一带,与西部突厥联手发动攻击,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困扰。
隋朝在面对吐谷浑的威胁时,显然意识到这股力量不容忽视。隋文帝在开皇初年,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吐谷浑进攻隋朝的弘州(今甘肃碌曲县一带),隋朝的弘州当时由于人口稀少,几乎无法支撑一个州的规模,因此隋文帝决定废除该州,将其划归其他州管辖。
面对吐谷浑的骚扰,隋文帝命令元谐出征,负责击退吐谷浑。元谐出身鲜卑贵族,年轻时与杨坚是同学,性格豪爽,深得杨坚的信任。元谐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率领数万大军进军河西。隋文帝还特别交代元谐,出征目的并非为了吞并吐谷浑的荒凉之地,而是为了保卫边疆、安抚百姓,力求和平解决冲突。
但显然,隋文帝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吐谷浑显然不会轻易退却。元谐率领隋军在西北展开大规模进攻,吕夸可汗召集全军迎战。吐谷浑调动了大量军队,从曼头城到树敦,一路严阵以待。然而,吐谷浑的准备不足,在与隋军的激烈战斗中处于下风。元谐巧妙运用了疲兵之计,将吐谷浑的军队击溃。
接着,吕夸可汗派遣其太子可博汗率领精锐骑兵前来支援,但被元谐截击并大败。经过这两场战斗,吐谷浑彻底崩溃,吕夸可汗被迫逃离。尽管吐谷浑在这次战斗中遭遇重创,但其军力尚未完全消失,几乎在几年后又有了复兴的迹象。
这场胜利对于隋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随后的吐谷浑复兴依然让隋朝深感头疼。隋炀帝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与吐谷浑对抗,战事仍在继续。这一切,也让隋朝的边疆形势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