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的渗透从未完全停歇,但这种图谋最终注定是徒劳的。面对外敌,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一向愤怒而团结。自古至今,从663年白江口之战算起,千百年来日本曾多次侵扰中华大地;近代更是以1931–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造成约三千五百万人伤亡、约五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段血的教训,让中国人对侵略者怀有难以磨灭的仇恨。
所以,面对日本某些势力的“死灰复燃”,我们的立场是明确且坚定的。然而社会上也存在另一种声音——以胡锡进为代表的一些所谓精英,常常自居高位,脱离普通民众。他们在舆论场上常常替“大局”辩护,甚至对普通人的直率批评进行抨击。一次日本发生灾难时,有主持人直言希望日本“少做坏事、多做好事”,结果遭到铺天盖地的指责,舆论压力将其压制,最终那位主持人受到了惩处,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对普通良知的压制,也是对历史感情的一种冷漠。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一些极端举动又不断挑动敏感神经:自卫队高官在火山、地震频发的时刻集体前往靖国神社参拜,公然冒犯被侵略国家的感情。令人失望的是,曾经在公开场合义愤填膺、对日强硬的某些声音却对此沉默,这种“双重标准”让很多人感到愤懑与反感。
历史上,像秦桧、汉奸之流的可悲并不在于他们一时的妥协,而在于他们误以为自己能换来敌人的真正尊重;事实是,敌人只会把他们当作一时之用,一旦用完就弃之如敝屣。正因为中华民族始终有人在浴血奋战,敌人才会试图通过渗透和收买来达成目的;若没有民族的抵抗力,那些汉奸也不会显得“重要”。
当今的日本整体国力虽不及中国,但它仍然有自身的资源与影响力,并且在某些国际关系中受制于外力(如美日同盟)。因此,它可能通过资助、影响舆论、培植“公知”等软性方式来推动自己的利益。现实也证明,有些人面对金钱与利益会动摇立场——所谓“日元的威力”确实让部分人屈服。
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中国人用行动抵制这种渗透。以哈尔滨等地近年爆红的历史话题为例,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排起了长队,许多年轻人自发前来参观、悼念与学习历史。这说明新一代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虽然他们不像前辈那样上战场,但在新时代以学习、纪念、抵制为方式传承记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历史多次证明:中华民族内部虽有矛盾,但一旦外敌来犯,我们能放下分歧、团结一致。今天我们在抵制日本右翼的挑衅、反对排放核污水等问题上,虽有时看似力量不足,但关键在于继续发展国力、扩大团结。只有当国家综合实力更强、国际话语权更足,我们在这些议题上才会更有底气和影响力。
当前的任务很明确:既要埋头发展经济,提升国家实力;更要凝聚民心,抵制有害渗透,守护历史记忆与国家尊严。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历史自觉、加强对外文化与舆论战的防护,才是长期之计。只要不忘历史、团结一致,任何外来渗透都无法撼动中华民族的根基。
—— 静夜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