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建立初期,周武王为确保国家的稳定,实行了分封制度,向71个诸侯国进行分封。姬姓的家族占据了其中53个诸侯国。这些国家包括晋国、吴国、鲁国、燕国等,姬姓家族的诸侯国占据了这些封地,几乎控制了当时的中央政治。
例如,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弟弟,他被分封到唐地(今山西南部),后来晋国由唐叔虞的儿子继承,并正式改名为晋国。吴国则是由周太王的儿子吴太伯的后代建立,封地位于江苏南部。鲁国则由周公旦的儿子姬伯禽继承,而周公旦本人并没有去鲁国,而是继续辅佐周王。
在这些诸侯国中,有些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灭亡,比如鲁国被楚国灭亡,燕国被秦国灭亡,晋国则在公元前376年被韩国、赵国和魏国瓜分。而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也因土地兼并或内部问题灭亡,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衰落。
历史上,周朝的各诸侯国在继承过程中,时常发生土地兼并现象。一些大户利用权力压迫贫民,将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税收难以收取。正如明朝的历史一样,土地兼并最终导致了税收不足,国家财政崩溃,从而导致王朝灭亡。
周朝的继承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但随着土地的兼并和权力的集中,许多诸侯国逐渐失去了对普通百姓的控制,税收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