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任辽宁省主席的张学思,主动提出辞职。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心里总是不踏实,清楚地意识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都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那么,他想去哪里呢?万毅说,张学思想回到部队,或者从事农业生产建设。
很多人对张学思并不陌生,他是张学良的亲弟弟。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加入了共产党,一直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吕正操领导的冀中军区工作。吕正操是东北军出身,本就是张学良的旧部,如今他们能在革命中并肩作战,算得上是难得的缘分。
抗战胜利后,大批干部和部队奉命开赴东北。作为东北籍干部,张学思、吕正操、万毅等人自然要回到家乡贡献力量。抵达东北后,张学思被任命为辽宁省主席,当时他才二十多岁。
张学思在沈阳乃至整个东北都有一定影响力。让他担任这一职务,不仅能推动革命事业,还能帮助东北人民更快了解八路军和党的政策。消息传开后,很多人议论“张学良的弟弟回来了!”一些旧关系纷纷找上门来,目的各异,但张学思一一耐心接待,并妥善处理,没有给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他刚上任时事务繁杂:接管日伪机关和仓库,收缴物资,安排从关内调来的干部和部队,还要深入工厂和农村慰问群众,参加各种集会。堆积的问题一个个得到解决。后来,辽宁保卫司令部成立,他还兼任司令员。
随着国民党“南攻北守”的战略展开,南满局势日益紧张。张学思带领省直属机关人员深入南满,参与斗争。他很想去主力部队,但地方工作同样重要——没有地方的支持,就没有群众基础,前线也难以坚持。于是,他承担起动员干部、发动群众、筹集物资的责任。大批物资被源源不断送上前线,同时群众和民兵还积极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支援前方作战。
1947年,东北战场战略形势发生变化,张学思开始在根据地推行土地改革,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全面解放。此时,他深思熟虑,向上级提出辞去辽宁省主席和军区司令员的职务,想投入经济建设。
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但张学思说,自己在地方工作总觉得不踏实,和经验丰富的干部相比有差距,他更想在农业方面出力。上级则劝他:“农业建设固然重要,但你有军事素养,回到部队更合适。”于是,他被调任到海军学校,担任副校长,重新回到军队。
此后,张学思先后出任海军学校校长、海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在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学思的一生,既有革命干部的坚毅,也有对自我清醒的认知。他能在功成之时主动请辞,转身投向新的领域,这种态度,正体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不为名利所困、只求为国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