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饱受日军肆虐的东北地区,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也正因如此,当时选择不抵抗的张学良,成为了国家罪人,受到了无数人的谩骂,这里先不考虑张学良的想法,只考虑出战斗力对比,如果东北军选择和日军放手一搏,拼死一战,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虽然当时东北军的装备水平与日军存在差异,可如果真的拼死一战,日军也不好受,打败日军确实不太现实,可打残日军,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这其中的缘由吧。
九·一八事变的开端,可以看做日军突袭东北军的北大营,北大营几乎全军覆没,被日军顺利攻占,但这并不代表东北军的战斗力不如北大营,北大营的失守,只是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下令:“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也就是说当时东北军丝毫没有任何抵抗的行动,这才是东北军被日军打败的真实原因,那么抛开这条政策,当时东北军真枪实弹的和日本打起来,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要预估一场战斗,大概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装备、人数、经验以及是否主场作战,而在这四个方面中,东北军不仅人数占据绝对优势,其他三项也至少可以和日军达到持平的状态。
首先是人数方面,在中原大战结束后,东北军的整体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那么当时的东北军有多少人呢?
有很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在中原大战结束后,东北军有超过十万人被蒋介石调离,东北军剩下的战士大概有17万人左右。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东北军改编后,人数超过了20万人,不管怎么计算,当时的东北军人数起码超过了15万,即使抛出一些状态不好、年龄较大的士兵,可以直接派上战场的士兵至少超过了十万人。
而反观日军,当时的日军总兵力不会超过2万人,即使加上一些警察、日本华侨等,总兵力也不会超过4万人,如果将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放进去,当做增加人数,总兵力也不会超过5万人,也就是说当时东北军的人数优势非常大,再加上背靠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兵力可以随时支援,因此当时的东北军完全有能力和日军全面开展。
其次就是武器装备方面,在抗战时期,我军由于武器装备方面落后日本太多,因此在战斗过程中没少吃亏,有的时候还是需要依靠人海战术、近身肉搏等去解决战斗,可东北军并没有这个困扰。
当时东北军或许在武器先进程度上略逊一筹,可在装备数量方面却不遑多让,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并没有展示出这个特点。
这一点,我们通过日军的缴获记录来看,就能知道东北军的武器装备非常强。
例如在攻占北大营后,日军缴获了枪支超过1000支,机枪超过了100挺,各类火炮30多门,甚至还包括26辆战车,这是什么概念,即使在抗战后期,很多团级部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武器规模(重武器方面)。
而在攻占沈阳后,日军更是缴获了超过200架飞机和3000门炮,一些枪支更是难以计数,可以说凭借这些武器,东北军完全有能力达到和日军相同的火力配置,在全面开火的情况下,东北军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和日军全面对抗,在弹药大幅度消耗的情况下,东北军依旧有一战之力。
第三点就是经验,为了建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军事化训练,据说日本的小学生都会开枪,这点是我国落后的地方,在一些优秀的抗战剧中,都体现出日军优秀的士兵素养,其枪法、火炮精准度等都非常优秀。
那么此时的东北军,战斗素养如何呢?虽然很多东北军战士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作战训练,但在战斗经验方面,东北军可不差,中原大战、直奉之战等,都让东北军有了大量的作战经验。
而且东北军还和俄军对战过,见识过世界一流部队,因此即使面对号称日本精锐的关东军,东北军也不会害怕。
最后就是主场作战因素了,虽然日本和中国是邻居,可在来到中国后,多多少少都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而且日军对东北地区的熟悉程度绝对不会超过东北军,因此在主场作战的东北军有着很大的优势。
综合来看,当时的东北军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足以抗衡日军,尤其是日军还没有全面入侵中国的时候,甚至还占据了不少优势。
那么如果东北军和日军拼死一战,张学良没有下达放弃抵抗的命令,而是下令寸步不让,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从后续日军的战斗力来看,东北军打赢日本的几率不大,但起码可以达成这两种结果,一种是东北军失败,但日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全面入侵中国的计划被无限期延迟;
另一种则是东北军经过战斗,和日军进入相持阶段,东北军和日军在东北地区进入对峙状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东北军的战斗力是绝对不会差的,比起国内较为出名的川军也不遑多让,因此即使在各方面条件劣势的情况下,东北军也会有一战之力。
以第一种可能性为假设,东北军除了少量战士存活外,全部战死,这里暂定为1:3的战损,也就是东北军牺牲三人,日本士兵死一人,东北军全面牺牲起码可以消灭日军超过5万人,要知道这可是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如果当时只有1万左右的关东军,其余为普通战士,那么战损比会达到1:2,起码可以消灭10万左右的日本军。
或许对比日本全面侵华所派出的兵力来看(200万左右),这个损失微乎其微,但绝对会大大延缓日军的脚步,拖延日军的进攻计划,同时给国内的部队做出一个很好的缓冲,在东北军不断消耗的情况下,其余部队可以快速补充,同时国内的兵工厂也可以快速生产,即使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欠佳,但对于轻武器来说还是可以做到快速补充的。
因此最差的一种结果便是从东北地区开始,中国军队就在不断的消耗日本,同时中国境内全民皆兵,日本即使拿下东北全境,后续的进攻脚步也会放缓,抗日战争大概率会在华北战场结束。
而第二种结果则是相对可观的一种结果,那就是通过东北军的抵抗,让中国和日本在东北地区就进入相持状态,一旦这种相持状态成为常态,中国内部快速恢复生产和建设,且国内一条心的抗日,那么这种相持阶段很快就会成为反攻。
如果是这种结果,那么相持阶段极有可能在5年之内结束,而中国开始组织全面反攻,也就是说在美国投下原子弹之前,中国就有可能将所有的日本军队全面赶出中国境内,甚至有可能攻入日本本土。
那么这种假设是否合理呢?要知道日本在入侵中国的时候,实行的是以战养战政策,通过掠夺中国本土资源来供给日本军队,也就是说如果日本无法达到以战养战的状态,日本军队内部的问题便会快速暴露,尤其是给养和武器生产方面,会成为瓦解日军攻势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这些资源反而会变成我国军队的弹药,成为击杀日本的利器,众所周知,两军相持比的就是后勤,在日本无法获得充足后勤的情况下,哪怕我们不作战,也可以直接耗死日本部队,让日本元气大伤。
如果真的到了这一步,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会快速提上日常,甚至有可能直接占领日本某一个区域的土地,当然这是一种假设,因为当时国内无法生产大量的远洋船只,虽然无法进攻日本本土,但清空日本在朝鲜、越南等地区的势力还是可以轻松做到的。
按照战争规则,或许这片土地不会在战后归属我国,但我国也可以保证东北地区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战后国内经济会快速恢复起来,奋斗到如今的水平或许可以提前至少20年完成。
很难想象,如果当时东北军拼死一战,会有怎样的结果,遗憾的是,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缅怀过去,还有深深的吸收教训,随着我国越来越强大,放弃抵抗的情况也绝地不会再出现,而此时,最担心的反而是日本。
很多国外网友都表示,如果中国和日本再次爆发战争,将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清算,中国极有可能使用不违反人道主义范围内的所有武器,到了那个时候,战斗才会体现出真正残酷的一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精品长文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