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新中国实行军衔制度之前,评定军衔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头疼的过程。考虑到解放军当时人数众多,如何从这么庞大的队伍中选出合适的人选,并确保大多数人都满意,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罗荣桓等政工干部组成的评衔小组为了这一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时间,最终才敲定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名单。
这个评定过程中,他们综合考虑了许多因素,包括军官的资历、战绩以及目前担任的职务等。此外,还有一些不太显眼但却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山头”的影响。以许光达为例,他能够晋升为大将,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代表的是红二方面军,这样的情况也并非个别。大家心里都有数,虽然这些“山头”因素有时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局势需求。
刘震的晋升经历,也被一些人认为与“山头”有关系。很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晋升为上将,是因为他代表了红25军。不过,如果仔细分析刘震的资历,他的晋升其实并非完全依赖照顾。刘震的军旅生涯可以追溯到1930年,他加入赤卫队,第二年正式加入红军,直到长征抵达陕北时,他的职务依然停留在团级,直到1936年才成为师政委。相比一些资历更深的将领,刘震的职务看似并不突出。
然而,刘震的职务升迁速度非常快。他曾担任过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解放军39军军长等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转至空军系统,担任过多个重要岗位。与其他同一时期的空军干部相比,刘震的晋升速度有些异于常理。像他的老搭档吴法宪虽然也有丰富的经验,但仅被评为中将,而刘震却晋升为上将,这种情况的确让人疑惑。
不容忽视的是,刘震的背景确实与红25军紧密相关。红25军在长征途中率先到达陕北,与红26军和红27军合并成立了红15军团,刘震曾任红15军团下属部队的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红15军团大部分被编入八路军和新四军,刘震也随之进入了新四军,逐渐成为该军的重要领导人。在此期间,刘震始终在红25军的脉络下发展,正是这种持续的组织关系为他后来晋升提供了优势。
当然,单从资历上看,刘震的晋升也并非完全依赖于关系。刘震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所指挥的部队屡屡取得辉煌的战绩。比如,二纵队在多次战役中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在解放锦州、沈阳等重要战役中,二纵队的表现令人称道。随着战事的推进,刘震的部队几乎在整个东北地区作战,战果也屡屡惊人。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刘震的39军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第一线的作战,但他所培养的39军却在战场上屡次创造奇迹。例如,在云山战役中,39军成功击败了美国部队,为抗美援朝开了一个好头。此外,39军还在战斗中屡次逼得美军部队投降,并在多个战役中表现出色。
无论如何,刘震的军衔晋升并非单纯依赖于“山头”因素。他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以及他对部队建设的贡献,都是他能够获得晋升的关键因素。即使存在某些背景因素,但最终他的军事才能和成就,才是真正使他获得上将军衔的根本原因。因此,说他完全依靠“山头”照顾来晋升为上将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