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赵、韩、魏三国瓜分晋国,导致了封建制度的混乱,周天子不得不在三个强盗的强烈要求下赐予诸侯爵位,而秦国和齐国更是直接称帝。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的弊端,为了结束这种混乱局面,秦朝的郡县制便应运而生。
然而,郡县制的产生并非单纯因为封建制度存在弊端,更是统治者观念的转变。在春秋国时代,学术思想大爆炸,儒家的“大一统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主张天子应当统一治理天下,诸侯、大夫、子弟等层次应当听从天子的统一指挥,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统一。这一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了各个流派的认同,成为推动郡县制产生的基础。 《公羊传》中的“大一统理论”提出了王者执一,为万物正的观点。这一思想在吕不韦、韩非子、管仲等人的阐述下愈发丰富。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强调王者执一,使得军队、国家、天下都能够达到一统的状态。而韩非子更是提出一家二贵,事乃无功的理论,强调天子出令于天下,形成了上下一致的治理结构。 在这一时期,儒家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与“性善论”相对立,而李斯正是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成为秦始皇的谋士。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在延续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上,劝说秦始皇进行焚书,以统一思想,消除异议,实现政治的集中化。这一过程标志着郡县制的推动和实施。 李斯的议论中提到“置诸侯不便”,说明郡县制的产生不仅是为了消除分封制的弊端,更是为了寻求制度上的统一。封建制度下,诸侯相对独立,导致天下分裂,战乱不休。而郡县制的提出,通过将权力下放至郡县一级,再集中到皇帝,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目标。这样的体制更符合大一统理论的要求,为统治者提供了更为稳固的统治手段。然而,郡县制并非绝对完美。在秦朝建立后,皇帝和大臣之间仍然展开了长达几千年的权力斗争。直到明清时期,皇帝们才最终达到个人专制的巅峰,真正实现了说一不二的强权统治。郡县制的本质就是一种中央集权的手段,通过稀释下层的权力,将其集中到皇帝手中,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