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灭亡的背后:崇祯皇帝的决策与朝廷的困境
大明朝的灭亡,原因众多,今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片段来探讨明朝为何走向终结。
01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满洲的皇太极派遣阿巴泰率领10万满蒙联军入关进行抢掠。明朝的援军达到40万,但这些大军却迟迟不敢出战。首辅周延儒显得束手无策,居然建起了一个大法场,安排100多名道士诵读《法华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驱赶敌人。此后,周延儒代替崇祯出征,但他没有主动与清军交战,而是躲进城内喝酒,并谎报军情给崇祯。
这次入关的满清大军持续了八个月,攻占了88座城市,俘虏了369,000人,抢掠白银超过22万两。面对这种局势,一位兵科给事中曾应选给崇祯上书,提议可以造船3000艘,派6万大军从登、莱地区跨海攻打清朝的辽东老巢,迫使清军撤回。然而,周延儒听后也赞同这个提议,崇祯觉得不错,便下令工部造船。然而,工部和兵部都没钱,最终几个月过去了,清军撤出了明朝领土,而计划中的船只也没有开始建造。
02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满清的岳托率军从墙子岭入关。由于崇祯不信任外地的大将,他在军中派了太监作为监军。这些太监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因此军中的将领不得不巴结这些太监。然而,当满清大军来临时,正值总兵吴国俊和兵部右侍郎吴阿衡与监军邓希诏在庆祝生日,毫无防备。得知军情后,吴阿衡匆忙出征,但最终被清军击败。
03
崇祯十一年四月,太监高起潜派遣算命瞎子周元忠,带着6人去沈阳与清朝议和。尽管满清接待了这名使者,但实际的和谈需要高层决定。当时,实权在握的杨嗣昌主张和平,而卢象升主张战争。多尔衮带着满清大军入关,卢象升带兵3万守昌平。由于缺乏有效支持,卢象升在战斗中英勇抗敌,最终战死。
04
随着北方局势的恶化,一些人建议崇祯迁都南方。周皇后也提醒崇祯:“我们在南方还有家。”尽管崇祯有所动摇,但部分大臣坚决反对,最终这一南迁计划未能付诸实践。张太后曾询问崇祯此事,崇祯本能地怀疑有人泄露了秘密,但张太后并未透露。由于优柔寡断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崇祯最终放弃了南迁的打算。
05
到了1644年,大明已陷入绝境。李自成的大军向北京进发,势如破竹。崇祯为了解决财政困境,决定允许监狱中的囚犯用金钱赎罪,甚至再次向官僚募捐银两。捐款最多的是三名太监,每人捐了5万两,其中就包括后来陪崇祯自杀的王承恩。崇祯的岳父周奎捐了1万两,而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大学士陈演声称家中贫困,一分未捐。后来自成的兵力愈加庞大,周奎家中竟然搜出50多万两,陈演也主动捐出了4万两。
06
尽管李自成的大军迅速逼近,北京城仍然没有放弃抵抗。宁武关的守将周遇吉誓死不投降,带领少量部队与李自成的大军激烈战斗,尸体堆积如山。尽管周遇吉顽强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李自成感慨道:“如果所有守将都像周遇吉那样,我也不会这么轻松进入北京。”遗憾的是,从西安到北京的漫长行程中,几乎所有其他城市都选择投降,连北京在内。
07
李自成的大军逼近宣府时,巡抚朱之冯试图带兵抵抗,但部下们早已决定投降。朱之冯最终被逼自杀,而监军太监杜勋则早已准备好迎接李自成,甚至制作了蟒袍,出城三十里迎接敌军。
08
崇祯曾想调动吴三桂勤王,但重臣魏藻德和陈演拒绝表态,因为吴三桂的入卫意味着明朝将失去山海关的大片领土,这两位大臣不愿承担这个责任。崇祯随后去询问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意见,吴襄心中暗骂,表示如果魏、陈二人不做决定,他也无法决定。最终,吴襄表示,吴三桂回援需要100万两白银。由于明朝已经贫困,崇祯无法筹集资金,最终放弃了调动吴三桂的计划。
09
到了1644年3月,崇祯终于下令各路军马勤王,召集吴三桂、左良玉等人进京。然而,这些将领大多拖延时间,阳奉阴违。只有吴三桂老实履行命令,带着军队向北京进发,而其他将领或是投降,或是逃跑。最终,崇祯只能让唐通带着8000人守卫居庸关,但当李自成的大军到达时,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迅速投降。
尽管吴三桂因反复无常而被人诟病,但在崇祯召集的勤王队伍中,只有吴三桂按照命令行动,其他大臣要么选择逃避,要么直接投降。
这些历史片段展示了明朝灭亡的关键时刻:朝廷决策的混乱、地方将领的无所作为,以及各方势力的动摇和背叛,最终导致了这个曾经辉煌的朝代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