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遇时,刘备已经接近五十岁。尽管他身为豫州刺史和左将军,实际上不过是个县长,地位相当于地方太守,寄人篱下,且在政治上处于弱势。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的死敌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而此时的诸葛亮不过三十岁,虽然聪慧过人,但并没有担任过任何实权职位,甚至在亲戚刘表的眼中,他也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刘表从未邀请他参与朝政。
然而,刘备依然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的草庐请他出山。此举让诸葛亮非常感动,他开始与刘备商议国家大事,渐渐成为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深厚,他甚至把两人的情谊比作“鱼水之情”,意指鱼离不开水,自己也离不开诸葛亮。这种比喻深刻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依赖与尊敬。
刘备建立蜀汉并称帝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在临终时,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托付他照顾刘禅的成长和蜀汉的未来。刘备简单的几句话“我儿可辅则辅,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此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诸葛亮一同治理国家。按照刘备的遗嘱,刘禅将诸葛亮视为父亲般尊敬,诸葛亮也用父亲般的方式来对待刘禅。
即便如此,诸葛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蜀汉的建设中,忠诚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年轻的刘禅,也把国家大事交给诸葛亮处理,自己则常常在其指导下做出决策。正是由于两人这种深厚的父子般的情谊,蜀汉虽然国力相对薄弱,却依然能在三国乱世中持续生存多年。
但人们常常疑惑,既然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如此亲密,为什么刘备没有在生前给诸葛亮开设独立的办事机构呢?直到蜀汉灭亡,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刘备晚年时,诸葛亮已经察觉到,刘备并未完全信任他。原因之一,便是两人的政治理念发生了分歧。刘备和曹操集团的荀彧一样,都有着恢复汉室的理想与抱负,但刘备在临终后却逐渐偏离了这一目标,诸葛亮始终坚守着这一理想。而刘禅继位后,很多历史学者也误解了刘禅的能力,认为他无能。然而,直到蜀汉灭亡时,真相才得以揭示。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时,曾向刘禅建议,让蒋琬接替丞相的位置,继续履行蜀汉的遗志。然而,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废除丞相制度,直接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原因很简单,丞相掌权过大,容易威胁到皇帝的地位。刘禅随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大司马和大将军,由蒋琬和费祎担任,实行交叉管理,让两人彼此制衡。这一改变,意味着刘禅不再让任何人垄断权力,确保自己能牢牢把握国家的主导权。
蒋琬去世后,刘禅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权力。他开始亲自管理国事,任命官员、封爵、出兵都需要他审批。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充分展示了刘禅在治理国家上的深思熟虑,绝非外界所说的懦弱无能。
虽然历史上普遍认为刘禅软弱无能,尤其是在蜀汉灭亡后,他投降魏国并“乐不思蜀”的举动更是让他成为了笑柄。然而,从他的处境来看,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他必须让司马昭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傀儡,才能免遭迫害。“此间乐,不思蜀也”的言辞,正是刘禅为了迷惑敌人,巧妙释放出的烟雾弹。
因此,刘禅表面上显得麻木、懦弱,实则背后隐藏着深邃的智慧与机智,真正实现了“大智若愚”。这一切,直到蜀汉灭亡后,才让世人明白刘禅并非没有能力,而是在危机四伏的局势中,为了生存作出了最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