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秦国不仅有白起、王翦等著名的武将,还有许多才智卓越的名臣,像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和李斯等人,都为人们熟知。在这些人物中,范雎可谓是十分重要的一位。他于公元前271年,见到了秦昭王,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远交近攻。他认为,秦国应该优先吞并韩、魏、赵等邻国,同时与齐国等远方的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个策略被秦昭襄王采纳,也让范雎迅速成为了秦国的核心人物,担任了宰相一职。
然而,在邯郸之战后,范雎推荐的郑安平却投降了赵国,这给范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避免责任,他决定在公元前255年辞去宰相职务,推荐蔡泽接替自己,并回到自己的封地。不久,范雎因病去世。而蔡泽接任后,虽然成为了秦国的新宰相,但他的名气远远不及范雎等人,因此常常被人忽视。
蔡泽的早期经历
蔡泽的生卒年不详,来自战国时期的燕国(今河北怀安或河北万全一带)。早年,蔡泽周游各国,向许多诸侯国谋求官职,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直到邯郸之战后,蔡泽听说范雎所推荐的郑安平和王稽犯了错,范雎因此深感愧疚,于是蔡泽决定前往秦国。他准备见秦昭襄王之前,先通过言语激怒范雎。他让人告诉范雎,蔡泽是一位见识极为广博,口才卓越的智谋之士。
范雎听到后,便派人召蔡泽前来见面。蔡泽进门后,仅向范雎行了个礼,范雎便责问他:“你是不是说过要取代我做秦国的宰相?”蔡泽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范雎于是让他详细说说自己的理由。蔡泽用“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劝说范雎应当让贤。范雎听后深感认同,便让蔡泽入座并款待他。
几天后,范雎向秦昭襄王推荐了蔡泽,说他是一位非常有口才、对历史典故、五霸之业都了如指掌的人,认为秦国的政务可以交给他打理。范雎更坦言:“我所见过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蔡泽的仕途起步
在范雎的推荐下,秦昭襄王召见了蔡泽,听过他的见解后非常欣赏,任命他为秦国的“客卿”。“客卿”是一种尊称,指的是从其他国家来的高官。比如李斯,虽然是楚国人,但在秦国担任廷尉,也被称为“客卿”。
蔡泽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宠信后,范雎借机向王上请求辞去相职,并声称自己因病无法继续担任宰相。秦昭襄王不愿意让他辞职,因为范雎为秦国做了许多贡献,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辞呈。此时,蔡泽迅速接替了范雎的位置,成为了秦国的宰相。
蔡泽的政绩
作为秦国宰相,蔡泽立即协助秦昭襄王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帮助秦国灭掉了东周。在公元前307年,秦国曾借道东周攻击韩国,东周因为处在各国之间,左右为难,无法作出有效反应。到公元前256年,蔡泽帮助秦国彻底消灭了东周,进一步清除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给其他诸侯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然而,尽管蔡泽表现出色,但他在秦国的宰相职位只做了短短几个月。在任内,有人开始对他进行恶意中伤,这让他感到自己可能会遭到秦国贵族的报复。为了避免被杀害,蔡泽再次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了宰相职务,并被赐予了“纲成君”的封号。此时,蔡泽已经为秦国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因身份为燕国人,他的成功引起了秦国内部贵族的嫉妒。
后期生活与历史评价
即便不再担任宰相,蔡泽仍然在秦国担任了多个职务,并继续为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等君主服务。到了战国末期,他还曾辅佐秦始皇嬴政,帮助秦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太子丹来到秦国作为人质。
然而,由于蔡泽在秦国宰相的任期过短,后人对他的印象相对模糊,甚至在谈论秦国的名宰相时,常常忽视他的贡献。尽管如此,蔡泽的能力和贡献无疑应当受到应有的认可。在历史上,这种遗忘或许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