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福临去世时,年幼的玄烨(即康熙帝)继位。由于清朝曾因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引发了不少混乱,朝廷吸取了教训,决定不再由亲贵辅政,而是由一些异姓功臣辅佐。随着康熙渐渐长大,这些辅政大臣的权力也逐渐被收回。那这些辅政大臣们的结局如何呢?以下是四位主要辅政大臣的结局。
一、索尼
赫舍里·索尼(1601-1667年),满洲正黄旗人,是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父亲硕色、叔父希福也都曾是清朝的重要人物。早在努尔哈赤时期,索尼便成为一等侍卫,并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屡次立功。在皇太极去世后,索尼与其他黄旗大臣一起,拥立顺治帝即位。
清世祖福临去世后,索尼成为辅政大臣之一,负责协助年幼的康熙皇帝治理国家。康熙即位后,索尼主张恢复祖制,并支持鳌拜调整旗地的提议。在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晋升为一等公,但因病去世。
尽管索尼去世较早,但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声誉仍然非常高。清朝历史上评价他为忠诚正直,勤勉尽职,并称其为“秉质忠直,制行端恭”。特别是通过《鹿鼎记》等影视作品的传播,索尼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深刻印象,成为了清朝历史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二、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1667年),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是额驸苏纳的儿子,曾任议政大臣和侍卫内大臣。苏克萨哈在顺治帝早期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平定湖南刘文秀军方面屡立战功。他也曾在顺治七年(1650年)揭露摄政王多尔衮的图谋,导致多尔衮被废除。
康熙初年,苏克萨哈成为辅政大臣之一,但与鳌拜的关系一直紧张。康熙六年,苏克萨哈被鳌拜和班布尔善联合陷害,谴责他拒绝归政并犯有二十四项罪名。鳌拜甚至使用强硬手段,迫使康熙下令将苏克萨哈全家处死,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鳌拜擅杀苏克萨哈事件”。
然而,康熙亲政后,依然对苏克萨哈及其家人的遭遇表示同情,特赦其家族,并恢复其官职及世爵,命其儿子苏常寿继承。
三、遏必隆
遏必隆(?-1674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遏必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顺治元年(1644年)随军入关,屡次立下赫赫战功。顺治帝即位后,遏必隆得到重用,担任了议政大臣和侍卫内大臣等职务。
康熙即位后,遏必隆也成为了辅政大臣之一,封为一等公。但随着时间推移,康熙与遏必隆的关系逐渐疏远,尤其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惩治鳌拜时,遏必隆因支持鳌拜被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弹劾,失去职务。然而,由于遏必隆是开国功臣的子孙,康熙没有追究其生命,最终遏必隆去世,谥号“恪僖”。
四、鳌拜
鳌拜(?-166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知名度远超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因为他在清朝历史中极具争议。鳌拜在清朝建立初期因勇猛善战而迅速晋升,并在顺治三年(1646年)参与征讨四川,屡次立功。尽管与多尔衮有过冲突,但顺治帝亲政后,鳌拜获得了再次重用。
鳌拜在康熙即位后成为辅政大臣,并在朝中拥有极大的权力。然而,他的专横跋扈和对康熙的压制,使得他的地位逐渐岌岌可危。特别是在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强行更换庄地、打击正白旗势力,迫使康熙铲除苏纳海和苏克萨哈等人。
最终,康熙帝亲政后,鳌拜因结党营私、专权跋扈以及涉嫌谋害康熙等罪名被彻底铲除。在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被免职并囚禁终老,死于监禁中。
这四位辅政大臣的命运各有不同,尽管他们都在清朝初期的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因权力斗争、性格差异以及与康熙的关系变化,他们的最终结局也显得颇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