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沉默的荣耀》与家国担当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真实历史为底色,讲述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英雄在1949年至1950年间赴台潜伏、向死而生的悲壮故事。
作为一位大学教师,我在剧中不仅看到历史的惊心动魄,更感受到一种与教育使命相通的家国情怀——知识分子的信仰选择,如何以沉默的牺牲铸就民族复兴的基石。
一、信仰与抉择: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共鸣
剧中英雄的抉择,深刻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本质——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大义。吴石本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却因对腐败政权的失望与对人民疾苦的悲悯,选择成为“密使一号”。他赴台前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并非豪言壮语,而是对信仰的冷静坚守。这种抉择与古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一脉相承,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应传承的价值观。
在教育中,我们需引导学生思考“学以报国”的意义。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能否回应时代之问、民族之需。
二、真实与人性:英雄的“普通人”底色与家国温情
《沉默的荣耀》打破英雄的“神化”叙事,以细节展现他们的平凡与深情。吴石会酒后哼唱闽南歌谣寄托乡愁,朱枫临行前摩挲女儿照片的沉默,陈宝仓收到家乡驴肉火烧时的哽咽——这些烟火气并未削弱他们的伟大,反而让牺牲更具感染力。
家国情怀并非抽象口号,而是源于对具体生命的热爱。真正的英雄主义,是明知恐惧却依然坚守的勇气。这正是德育中需传递的:爱国始于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对同胞命运的共情。
三、沉默与回响:历史记忆与当代精神的对话
该剧以“已知结局”的叙事,让观众从“能否成功”转向“为何坚持”的思考。吴石遭受酷刑失明仍坚贞不屈,朱枫吞金自尽未果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他们的牺牲虽沉默于当时,却如巨石激浪,在今日唤醒对历史的敬畏。播出后,无数观众自发前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吴石故居献花,一名台湾青年在墓前洒酒哽咽:“两岸都是中国人,历史不能被遗忘”。
教育需打破历史虚无主义,让年轻一代明白:今日的岁月静好,源于昨日有人甘愿赴死。沉默的荣耀,唯有在传承中才能焕发新生。
四、教育与使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当代践行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者,我从中看到三点教育启示:
1. 求真与担当:吴石传递情报的严谨、朱枫用旗袍盘扣藏密信的智慧,皆是对“格物致知”的极致实践。学术追求需与社会责任结合,方能彰显价值。
2. 跨界与传承:剧中的英雄跨越军事、政治、文化领域,恰如当代学科交融的趋势。我们应培养学生跨领域协作的能力,以应对复杂挑战。
3. 两岸与未来:该剧在台湾引发共鸣,印证了家国情怀是两岸共同的精神纽带。教育应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桥梁。
五、山河即名,教育为舟
《沉默的荣耀》中有一幕令人动容:吴石雕像前,有人放下今日大国重器的照片,仿佛告慰:“这盛世,如您所愿”。
作为教师,我们站在讲台上,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历史的接续人。唯有将这种“向死而生”的信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担当注入教育,才能让青年在时代巨浪中锚定方向——因为信仰不灭,所以山河重光;因为铭记历史,所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