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牙山的巅峰上,五位壮士坚毅地站立着,眺望着远处的群众和部队主力逐渐远去。他们回头望了望仍在紧追不舍的敌人,脸上带着胜利的微笑。——沈重《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许多人小学时代读过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壮烈故事。无论时光流转,读到这篇文章,人们总能感受到当年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于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 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秋天,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守军决定撤往龙王庙一带。六班的任务是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撤退,最终,六班的五名战士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当他们看到人群远去时,他们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誓死不被俘。这个故事充满了英雄气概,许多人看到这里会以为五位壮士都英勇牺牲了,但事实上,他们当中有几位幸运地活了下来。 这五位壮士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当时,正是他们五人拖住了敌人整整一天的时间。当敌人被引入绝境后,他们为了避免被敌人抓捕,毅然跳下数十米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牺牲,年仅21岁和22岁,但他们为民族的解放奉献了年轻的生命。幸运的是,葛振林和宋学义两人没有死,他们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保住了性命。 宋学义于1947年回到家乡,但不幸的是,他带着遗憾和冤屈在1971年去世。葛振林则是五位壮士中最幸运的一个。他伤愈后参加了中国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他调任湖南,担任多个职位。尽管在十年动乱期间,许多人试图陷害他,但葛振林依然坚定地站了出来,成为衡阳地区为数不多敢于发声的人之一。 1982年,葛振林退休,享受着正师级待遇。但他依然不曾停下脚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青少年教育中,身边的人都说他待人和善、总是笑容满面。即使年事已高,他每天早晨依然穿着军装,拄着拐杖去取报纸,路遇熟人总会打招呼。 1986年,葛振林回到了狼牙山,并遇到了当年救命的恩人——19岁的余药夫。正是余药夫当年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们,否则今天的葛振林和宋学义可能早已不在人世。次日,69岁的葛振林坚持要上山,走到一半时因体力不支停下了,他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棋盘陀,那是他们当年跳崖的地方,眼中闪烁着湿润的光芒。 葛振林和宋学义保持着联系。在1971年,葛振林曾对自己的子女说:“我已经替班长他们活了几十年,还想替药夫和学义多活几年。”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葛振林的健康每况愈下。年老后,他的心、肾、肺都开始衰竭,最后不得不进行气管手术。术后的恢复期非常痛苦,但葛振林依旧笑对人生,保持乐观。 2005年3月21日,88岁的葛振林因心、肾、肺衰竭去世。命运在1941年9月25日将他从狼牙山的悬崖带到了今天,他活过了64年,终于在这一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这篇文章通过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展示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也展示了葛振林一生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态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