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乡县的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毛主席的求学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从这所学校开始,毛主席才看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不过,毛主席到这所小学读书时,已经17岁了,按现在的标准,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在上高中,准备考大学了,而毛主席却刚刚开始上小学。那么,在他之前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毛主席生于1893年12月26日,家境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他的父亲毛贻昌非常聪明,靠着做稻米生意赚了大钱,很快成为了当地的富户。家庭的富裕让毛家过上了宽裕的生活。尽管如此,毛贻昌并不看重读书,他认为做生意才是致富之道,希望毛主席也能早早加入到生意中,而不是浪费时间读书。
直到毛主席9岁那年,毛主席极力要求才能进入私塾,毛贻昌才勉强同意让他去学习,因为他知道读书会让毛主席学会写字和记账,这对将来做生意有帮助。毛主席的第一家私塾是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先生是邹春培,他成为了毛主席的启蒙老师。
邹春培对毛主席既爱又恨,爱的是毛主席聪明、学得快,一点就通,让他印象深刻;恨的是毛主席经常不守规矩,带领同学们捣乱,闯出了不少麻烦。两年后,邹春培觉得毛主席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便建议毛贻昌换个老师。于是,11岁的毛主席转到关公桥私塾,新的老师是毛贻昌的同族毛咏生,他是位学问渊博的先生。
然而,不久后,家里迎来了第三个儿子毛泽覃,父亲的生意也愈发繁忙,毛贻昌开始打算让毛主席退学回家帮忙。毛主席强烈反对,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毛贻昌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在关公桥私塾,毛主席已经学不到新东西,便转到离家更远的桥头湾私塾,老师是周广希,这位先生的学问比前两位还要深。
不久后,周广希转到了钟家湾私塾,毛主席打算跟随去,但这次毛贻昌坚决不同意,把他召回家里,不管毛主席如何反抗,父亲都不允许他继续上学。
毛主席无法说服父亲,于是去找毛氏家族的长辈毛宇居。毛宇居深得毛贻昌尊敬,他劝说毛贻昌,虽然做生意可以赚钱,但没有文化的人始终难以与有学问的人竞争。听了毛宇居的话,毛贻昌终于同意让毛主席继续读书。于是,毛主席又转到毛宇居所在的井湾里私塾继续求学。
直到1907年,毛贻昌再次决定把毛主席叫回家,这次他有了一个新的办法——给毛主席娶妻,让妻子来管教他。毛主席的妻子罗一秀是个典型的农村女子,比毛主席大四岁,温柔善良、勤劳能干,受到了毛家人的高度评价。然而,毛主席并不愿意结婚,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过上不同于父亲的生活,根本不想早早成婚。
然而,父母之命不可违,毛主席只能和罗一秀成婚,但他拒绝同房,也一直不承认这个妻子。两年后,毛主席强烈要求继续读书,终于在1909年16岁时,毛贻昌同意让他去乌龟井私塾,老师是毛简臣。再过一年,毛主席又转到东茅塘私塾,老师是毛宇居的叔叔毛麓钟,学问更为渊博。
然而,就在这一年,罗一秀不幸去世,年仅21岁,毛主席一直未承认过她。罗一秀去世后,家中有很多事没人料理,毛贻昌再次决定让毛主席回家。但这次毛主席知道父亲不会轻易改变主意,他联合毛家和文家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一起劝说父亲。经过长时间的劝说,毛贻昌终于同意让毛主席继续求学。
毛主席的表哥文运昌当时正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教书,他建议毛主席也去这所学校,因为这里的教学是新式教育,与传统的私塾完全不同,能够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于是,1910年秋天,17岁的毛主席离开了家乡,进入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这也标志着他求学之路的转折,从此开始了他的人生传奇。
(参考资料:《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毛泽东家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