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那场夜宴的余温还没散,尉迟恭的火气却没压下去。刚在宴席上把任城王李道宗按在地上揍了一顿,衣襟上还沾着对方挣扎时扯落的丝带,唐太宗的传召就到了。他梗着脖子往偏殿走,心里嘀咕:当年虎牢关单骑救主,玄武门亲手斩了李元吉,这点小争执算得了什么?
殿里没点灯,只有案上一支蜡烛忽明忽暗。唐太宗背对着他,手里翻着本旧书,好半天才开口:“敬德,你读过《史记》吗?” 尉迟恭一愣,刚要回话,就听见太宗慢悠悠补了句:“高祖手下那个韩信,你该记得吧?”
这话一出,尉迟恭后颈的汗毛唰地立起来了。他后来跟亲近的人说,那瞬间脑子里闪过的全是战场画面 —— 不是自己持枪挑落单雄信的英勇,而是当年归唐时,寻相那群旧部叛变,李世民力排众议保下他的情景。“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 太宗这话砸下来,比战场上的长矛还沉,尉迟恭 “扑通” 一声就跪了。
说实话,尉迟恭那会儿是真飘了。仗着自己筑三关守荆门、随玄甲队冲锋陷阵的功劳,连皇子都不放在眼里。可他忘了,韩信当年的功劳比他大多了 —— 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哪件不是改写历史的壮举?结果呢?还不是落得个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下场。唐太宗哪是在说韩信,分明是指着他的鼻子说:别以为功高就可以无法无天。
我总觉得,李世民这招太妙了。他没提宴席上的事,也没翻旧账说尉迟恭当年差点杀了吕崇茂的茬儿,就提了个韩信。这可比直接斥责管用多了,就像给烧得太旺的炉子泼了瓢凉水,不伤人皮肉,却能瞬间灭了火气。尉迟恭也是聪明人,当场就明白了 —— 把他从襄州调回京城,哪儿是荣宠,分明是方便看管。
后来尉迟恭闭门谢客,天天在家打铁打发时间,有人说他是怕了。其实哪止是怕,是想通了。你想啊,韩信那样的兵仙,手握兵权时都逃不过吕后的算计,他一个武将,真要跟皇权硬碰硬,下场能好到哪儿去?唐太宗那句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说白了就是给了条活路:安分守己就保你富贵,再闹下去,韩信就是例子。
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其实一直挺护着他的。当年诸将都怀疑尉迟恭会叛,要不是李世民把他拉进卧室赐金银,早没后来的鄂国公了。可帝王心就是这样,信任是真的,杀心也是真的。韩信之死就是根刺,时时刻刻提醒那些功臣:你的功劳是朝廷给的,想拿功劳当免死金牌?没门。
尉迟恭晚年陪葬昭陵,谥号 “忠武”,也算善终了。但每次想起偏殿那夜,我总忍不住琢磨:要是他当时没跪,没听懂那话里的意思,会不会也落得跟韩信一样的下场?帝王的 “敲山震虎” 从来都不是玩笑,一句典故,藏着的是生死关头的抉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