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烽火侨批——从战火中的侨批看华侨赤子心、家国情”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111件套侨批与一批历史照片展出。
“烽火侨批——从战火中的侨批看华侨赤子心、家国情”展览开展。
侨批,亦称“银信”,是华侨主要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国内家眷和亲友的汇款(“银”)凭证和家书(“信”)的合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侨批以最朴素的语言,承载了华侨最深沉的爱国情怀。
1931年11月15日,华侨时佳给方广仁的信中写道:“今日日贼侵犯我国,可惜皇皇正副海陆空军司令发出无抵抗主义,对外全无志能。腼颜尚在阻碍国中热血男儿夺勇杀贼。”有的侨批记录了侵华日军暴行。比如,华侨李伸圣信中表达了“韶关于西历十月廿三号及廿七号被日机连炸两次”的忧虑。
展览展出了一张“卖子契约”,签署者是郑潮炯,少年时随父到北婆罗洲山打根(今马来西亚沙巴州)打工。1937年至1941年,他与妻子二人积极参加抗日义卖募捐,将卖瓜子、花生等所得的利润1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1940年,郑潮炯还忍痛将刚出生的男婴卖给他人,将所得款项悉数捐赠,被南洋侨胞誉为“平民英雄”。他们夫妇说:“日本仔打来了,如果国家没有了,哪里还有家?有国才有家!”展出的另一张文件让这个故事有了个让人欣慰的结局。1965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致函郑潮炯,告知该会已在广东肇庆寻获了他忍痛卖出的儿子。
现场还设置了“听侨批”装置,观众可聆听侨批文字转化的“烽火之声”。
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十展厅免费展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