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10日晚上10点左右,山东泰安的徐家楼日军据点突然响起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随即硝烟弥漫,敌人的碉堡消失在爆炸中。八路军的战士刘厥兰在引爆炸药后,跌跌撞撞地跑到副团长王凤麟面前,期待得到表扬。
然而,王凤麟拿起望远镜一看,愤怒地对刘厥兰吼道:“你个刘厥兰,明明是让你炸碉堡,你竟然炸了围墙!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听到这话,刘厥兰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感觉如同炎热夏季跌入了冰窖。但过了一会儿,令他意外的是,王凤麟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给予了表扬。
刘厥兰,山东泰安人,1918年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常年在矿区工作,需要用雷管和炸药来开采矿石,因此他从小就接触爆破技术。8岁时,他就跟随父亲下矿,学到了不少爆破的知识。
1937年冬天,日军占领了山东,刘厥兰毅然加入了八路军,投身抗日。在他参军的队伍中,有一位爆破专家——王凤麟,正是这位专家让刘厥兰接触到了更系统的爆破技术。
当时,日军在华北地区通过碉堡进行防御,八路军缺乏足够的火力,尤其是对坚固的碉堡几乎无能为力。虽然八路军有一定的爆破经验,但由于炸药威力不够,传统的黑火药对碉堡的破坏力有限,往往只能对碉堡造成微不足道的影响。
王凤麟,这位来自黑龙江的抗日专家,曾在苏联接受过爆破技术的训练,回国后积极致力于抗日战斗。他在八路军山东纵队担任了重要职务,并在战斗中发现,日军的碉堡是八路军无法攻克的“铁壁”。然而,八路军一直没有足够的烈性炸药,这让王凤麟感到非常无奈。
直到1938年,冀中军区的一位专家熊大缜带来了烈性炸药的制造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王凤麟得知后,心中大喜,立即在山东纵队开设了一个爆破培训班,开始教导战士们爆破技术。刘厥兰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对爆破已有一定了解,但他还是加入了培训班,决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
刚开始,刘厥兰对爆破技术并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在煤矿里学到的爆破技术应该足够应对任何情况。然而,当他进入培训班后,才发现煤矿里的爆破和炸碉堡是截然不同的技术活。
在煤矿中,爆破手可以选择最佳的爆破位置,甚至在坚固的地方打眼放炸药。但在战场上,敌人随时可能发现并反击,不能随意打眼。此外,战场上没有电雷管,只能依赖导火索。导火索的长度必须精准计算,太短的话,爆破手还没跑远就会被炸伤,太长则可能被敌人发现并灭掉。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爆破手,刘厥兰意识到,除了爆破技术,还需要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刘厥兰逐渐掌握了爆破的精髓。1940年12月9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的老二团接受了攻击新泰县日军碉堡的任务。为了吸引敌人注意,八路军准备了一辆“土坦克”,即一张木桌子,四周钉上木板,再盖上棉被,外面浇水做成的伪装坦克。刘厥兰和王凤麟早已埋伏在碉堡附近,准备一举摧毁敌人。
“土坦克”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日军集中火力射击。王凤麟作为神枪手,用步枪压制敌人的机枪,而刘厥兰趁机将炸药包塞进碉堡的射击孔,然后点燃导火索,迅速撤离。当他距离碉堡约80米时,轰然一声,碉堡被炸出一个大洞,敌人被炸得满地血肉,剩下的敌人很快被消灭。
这次行动让刘厥兰一举成名,大家纷纷称赞他,王凤麟也更加器重他。在后续的战斗中,刘厥兰经常被派遣执行重要的爆破任务。
然而,1941年2月10日的那次战斗中,刘厥兰又遭遇了王凤麟的批评。这一次,日军为掩饰占领情况,要求居民在元宵夜点亮灯火。王凤麟决定利用这一时机摧毁徐家楼的日军碉堡。经过侦查,他发现这座碉堡墙体厚实,外表光滑,无法直接放置炸药。最终,他决定从碉堡内部实施爆破。
在执行任务时,刘厥兰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光线不足且时间紧急,他没能找到理想的爆破点,只好临时将炸药包放在碉堡和围墙之间的空隙中。尽管如此,刘厥兰还是点燃了导火索,快速撤离。几秒钟后,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夜空,碉堡被炸得四分五裂。
然而,烟雾散去后,王凤麟看到的却是一个让他大吃一惊的场面——敌人的碉堡虽然没有完全摧毁,但由于爆炸带来的强烈冲击波,里面的敌人已经昏迷不醒。王凤麟迅速组织战士进入碉堡,消灭了所有敌人,并用机枪扫射了赶来支援的日军。
这次任务的成功,也让刘厥兰受到了奖励。尽管如此,抗战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残酷。王凤麟因爆破任务受伤,并最终在1942年牺牲,而他的得意门生王立训也在抗战结束前的1945年英勇牺牲。刘厥兰则活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因战伤无法继续从事军事工作,最终转入了地方工作,直至1950年在吉林辽源煤矿工作。
这篇文章讲述了刘厥兰、王凤麟等爆破专家的故事,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展示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创新和技术如何改变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