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重建了晋朝,这个时期被后人称为东晋。然而,东晋的历史却与其他朝代大有不同,特别是皇帝们很少能够真正掌握实权,这在古代历史中是相当罕见的现象。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得从东晋建立的背景说起。
公元420年,刘裕废除了晋恭帝,建立了刘宋,东晋也因此灭亡,整个东晋时期历时103年。可是,在这103年间,东晋的皇帝们往往被各方势力牵制,无法亲自操控政权,国家的实际决策大多由一部分特定的家族和势力主导。这种局面与东晋的建立方式息息相关。
当司马睿在公元317年建立东晋时,他选择了建康(今南京)作为都城。事实上,在此之前,西晋已于316年被匈奴建立的刘汉政权灭亡。司马睿并非西晋灭亡时才来到江南,他早在西晋末期便已迁居南方。当时,他是琅琊国的王,但在西晋的“八王之乱”后,他意识到西晋的灭亡已成定局,因此带着家人和财产来到了建邺(今南京)。经过多年的积累,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并最终成为了皇帝。
东晋的统治层主要由两股力量组成:一部分是江南本地的世族,另一部分则是司马睿带来的北方世族。这两股势力共同决定了东晋的政局。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在江南立足,关键在于得到了这些世族的支持。如果这些世族选择支持其他人,司马睿可能根本无法称帝。
北方的世族在曹魏时期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根据人的品行、门第、才学等因素,将人分为九个等级,授予不同的官职。这一制度的缺点在于过分看重门第,导致一些大族长期掌控朝廷权力。而司马睿带来的北方世族正是借助这个制度,在东晋朝廷中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江南世族也非常重要。自东汉末期,北方战乱频繁,许多北方人迁徙到江南,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和经济力量。江南的世族逐渐开始团结,他们推选代表人维护自己的利益。到了东晋初期,江南的世族已经基本掌控了当地的政权。像桓氏和陶氏这样的世族,在东晋建立时具有极大的权势,它们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尽管司马睿作为东晋的开国皇帝拥有一定的声望,但他未能完全掌控朝政。尤其是在王敦之乱爆发后,他甚至沦为傀儡,最终死于宫廷之中。
在东晋的103年里,尽管历经了11位皇帝,但真正能够掌握实权的皇帝却屈指可数。大多数皇帝都被各大世族所制约,无法自由施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现象。如果当时的皇帝能够善于权谋,也许能够平衡各方势力,获取真正的实权。事实上,晋孝武帝便是一个例外,他凭借巧妙的政治手腕,成功平衡了各方势力,达到了东晋皇权的巅峰。
总之,东晋的建立方式以及世族的深厚根基,使得这个朝代几乎始终处于世族的制约之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晋灭亡后,南朝时期的世族依然掌握着巨大的权力。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这种世族主导的局面才逐渐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