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最高官员是“相国”,但由于相国的权力过大,皇帝难以放心,于是决定将这一权力进行分割。汉代以后,相国的权力被分给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人。此时,负责管理朝廷事务的是“御史中丞”。
然而,皇帝依然感到不安,因为丞相等官员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而且未必对皇帝忠心。因此,皇帝逐渐开始重用像“秘书团”这样的机构,逐步建立起了“中书”、“尚书”等新的机关,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控制。
到了隋唐时期,历代的行政体制得到了整理,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换句话说,曾经仅是皇帝秘书或侍从的“三省”机构,逐渐演变成了中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这些机关后缀加上了“省”,因此“省”成为了中央官署的名称。这个变化让人好奇:在先秦汉代,“省”字多用作动词,比如《论语》中曾有“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句子。那么,为什么“省”字会变成中央机构的名称,甚至演变为如今的省份?
“省”字如何变成官署名称?
根据东汉蔡邕《独断》的记载,曾经“禁中”是指皇宫内部的禁地,只有特定的官员才可以进入。然而,为了避讳孝元皇后王政君的父亲王禁(他的侄子是王莽)名字中的“禁”字,“禁中”便改称为“省中”。因此,“省”字的使用,源自这一避讳的习惯。
汉魏时期,尚书、中书、门下等官员办公的地点多在皇宫内,因此这些机关的名称也带上了“省”字。可以推测,王禁的名字影响了这一名称的产生。
但这里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避讳改字并不是随意的。比如《道德经》原本是“道可道,无恒道”,但由于避讳刘恒的名字,才将“恒”改为“常”。那么“禁”和“省”这两个字的近似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次,王禁只是外戚,他是否有权力影响到皇宫内的用词呢?因此,也有学者提出,“禁”和“省”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因为“省”字的本义和“禁”字有一定的联系,才促成了这一变化。
商周时期“省”字的含义
在商周时期,“省”字的含义是“察看”或“视察”。甲骨文中的“省”字,上部是象形的“屮”(表示草木的生长),下部则是“目”字,表示眼睛。这个字的最初意思是指对草木或庄稼进行观察和管理。由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关系到族群的生存,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对农田的观察和管理。
例如,商王会经常巡视田地,记录下来“王其省田”,说明“省”字与视察、检查有密切的关系。
到了周代,省字的形态变化不大,但在秦汉时期,字形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上部的“屮”字变得更加简化,甚至出现了“少”或“小”的形状,而下部的“目”字也出现了误写的情况。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省”字后来与“禁”字产生某些联系的原因。
“省”字的三种解释
根据“省”字的演变,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1. 第一种解释:秦汉时期,省字的上部发生变化,含有“少”或“小”的意思,下部是“目”字,这样的形态可能被误解为“少视、少看”,因此引申出“禁”的含义,进而导致“禁中”改为“省中”。
2. 第二种解释:《魏都赋》提到“禁台省中,连闼对廊”。在这段话中,学者李善解释道:“汉制,王所居曰禁中,诸公所居曰省中。”也就是说,“省”字指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进入的地方,而“禁”是不能随意进入的地方。
3. 第三种解释:隋唐时期的学者颜师古认为,“省”字的意思是“察看”,因此“省中”指的是需要细心察看的地方,即皇宫内部。
其中,第二种解释看起来最有道理。因为“省”本来的含义就是观察和管理,就像农民观察庄稼生长一样,称皇宫内官员办公的地方为“省中”,也就含有观察、治理国政的意义。
“省”字与“省份”的关系
在隋唐时期,“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这些都是中央的行政机关。但到了元朝,随着“行省”制度的建立,“省”字的意义发生了重大转变。
元朝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设立了行省,作为中书省的外派机构。行省的设立,实际上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类似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这些行省最初是临时性的监督机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变成了正式的行政单位。
最终,“行省”这一概念成为了“省”级行政单位的雏形,也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省”这一行政区划单位的前身。
结论
“省”字从最初的“察看”发展为皇宫内的“秘书团”办公之地,最终演变成了中央的行政机构。随着历史的推移,特别是在元朝的“行省”制度中,“省”字的意义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称之为“省”的行政区划名称。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官制的不断演变,也展示了汉字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