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本该继承明朝皇位的嫡孙,却在一场权力斗争中命运多舛。15年囚禁,让他的名字几乎被遗忘,他的后代虽然贵为宗室,但却被称为“吴庶人”,没有名字,也没有身份。这一切的起因,源自朱元璋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决定。
朱允熥是朱元璋的嫡孙,也是著名名将常遇春的外孙。按理说,在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允熥应该被立为皇太孙。然而,朱元璋偏偏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一决定让朱允熥成为了被忽视的存在。这个决定,也与一位女性密切相关——常遇春的女儿,常氏。
常氏生于1374年,为朱标生下了嫡长子朱雄英。然而,这个孩子仅活了八年便夭折。接着,常氏在生下朱允熥后不幸去世,这使得朱标扶正了侧妃吕氏为太子妃。吕氏的父亲吕本曾是元朝的官员,投奔朱元璋后逐步升迁。但与常遇春的显赫战功相比,吕本显得相对平凡,难以与其相比。
吕氏为朱标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朱允炆继承了太子的位置。1392年,朱标去世后,按理说,朱元璋应当立朱允熥为皇太孙,但因吕氏的影响,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朱允熥从此成为了一个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旁观者”。
更为复杂的是,朱元璋为了确保朱允炆能够稳坐皇位,开始大规模清除那些有威胁的开国功臣,蓝玉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蓝玉案涉及到大规模的屠杀,蓝玉本是常遇春的亲戚,而如果朱允熥成为皇太孙,蓝玉案很可能不会发生,这也让朱允熥与蓝玉案的关系错综复杂。
朱允熥虽然在名义上是朱元璋的嫡孙,但因与朱允炆的身份竞争,始终没有获得实权。即便在朱允炆继位后,朱允熥也并未被放置在显眼的位置。虽然他被封为吴王,并被赋予了杭州的封地,但由于朱允炆大力削藩,吴王的身份更多是象征性的,未曾得到实质性的权力。
随着历史的推进,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引发了不少不满,最终,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并称帝。此时的朱允熥,虽名正言顺地有资格继承皇位,但由于朱棣的强势,他无力与之争斗。朱棣上位后,见朱允熥威胁自己,便以“无法辅佐其兄”为由,将他废为庶人,并软禁在安徽凤阳的高墙内。
朱允熥被囚禁了15年,直到他年仅39岁时,由于与建文帝下落不明的传闻相关,朱允熥突然暴卒。因为他曾被封为吴王,但被废除身份,他和他的后代被称为“吴庶人”。吴庶人没有名字,且无法享有皇族的待遇。此时,明朝的历史正步入新的阶段,然而吴庶人的命运却未曾得到真正的正视。
直到明英宗复位时,吴庶人才被释放,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受限,始终处于监视之下。直到1644年,在崇祯帝自缢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弘光朝廷恢复了朱允熥的吴王封号,并追谥为“悼王”,表示对他悲痛的悼念。这个称号表达了对于朱允熥所经历苦难的同情,但这份认同来得太晚——距离朱允熥去世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这一切的变迁和最终的追谥,是否能带给这个被囚禁15年、早逝的吴王一丝慰藉?也许,正如历史常常教给我们的那样,最终的正义往往来得太晚,带不走过去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