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年轻人吐槽找工作难,有人一头扎进考公考研大军“避世”,老家的房价也没了前些年的冲劲,这场景,总让人想起30年前的日本。
那时候日元升值后出口垮了,房价股市跌得一塌糊涂,年轻人干脆“低欲望”过活,一熬就是三十年。
中国现在的这些变化,真的会重走那条老路吗?
30 年前的日本正经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震荡,1985 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兑美元汇率在短短三年内从 240:1 飙升至 120:1,货币急剧升值直接冲击了依赖出口的制造业,丰田、索尼等巨头的海外订单量骤降 30% 以上,出口额连续五年增速下滑。
为应对出口颓势,日本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降至 2.5% 的历史低位,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和股市,催生了巨大泡沫。
1990 年前后,东京核心区域房价达到每平方米 150 万日元,整个日本的房地产市值超过美国本土房地产总值的 4 倍,日经指数一度突破 38000 点,创下历史峰值。
泡沫破裂后,东京房价三年内暴跌 65%,无数家庭因房贷成为 “负翁”,日经指数跌至 12000 点以下,银行坏账率飙升至 8%,整个金融体系濒临崩溃。
经济停滞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1995 年起日本年轻人失业率连续十年超过 8%,“蛰居族” 群体规模从几万人扩大到百万级别,少子化问题加剧,总和生育率从 1990 年的 1.54 降至 2005 年的 1.26,社会活力显著下降。
中国近年来确实面临经济增速调整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挑战。
从经济增速看,GDP 年均增长率从 2010 年代初的 10% 以上逐步回落至 2024 年的 5.2%,传统制造业受全球需求萎缩影响,出口增速在 2023 年一度降至 0.6%,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 10% 至 20% 的回调,与日本泡沫破裂初期的市场表现有相似之处。
人口领域的变化更为直观,2022 年中国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少 85 万人,2024 年总和生育率降至 1.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3,也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 1.5。
劳动年龄人口自 2012 年起持续负增长,老龄化率突破 20%,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矛盾,既存在年轻人 “就业难”,也存在制造业 “用工荒”,不少 90 后、00 后开始追求稳定的工作岗位,考公报名人数在 2024 年突破 260 万人,较十年前增长近 3 倍。
但与 30 年前的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基底存在本质差异。日本在 1990 年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 GDP 超过 2.5 万美元,而中国 2024 年人均 GDP 约 1.3 万美元,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经济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产业结构上,日本当时过度依赖汽车、电子等传统制造业,而中国已形成多元产业格局,2024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5.5%,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新兴产业出口增速超过 30%,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面对发展挑战,中国并未陷入被动,而是启动了一系列主动调整措施,这与日本当年应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口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和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各地陆续出台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政策,部分城市实施生育补贴、延长产假等措施,2024 年全国婴幼儿托位数较上年增长 18%,着力缓解家庭生育顾虑。
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推进,政府加大对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支持,2024 年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提升至 2.65%,企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成为重要潜力点,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仍有下降空间,降低 18.8 个百分点即可释放 1 亿多非农劳动力,城市化率提高 7.8 个百分点可增加 1 亿多城镇人口,这些都能有效扩大需求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上,中国坚持 “房住不炒” 定位,通过限购、限贷、房企融资 “三道红线” 等政策防范泡沫积累,2024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并未出现日本式的断崖式下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256 万套,有效对冲了市场波动。
居民消费领域也展现出韧性,2024 年居民消费率较上年提高 1.2 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占比突破 50%,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8%,逐步降低对出口的依赖。
如今,30 年前的日本已陷入 “失去的三十年”,经济年均增速长期低于 1%,老龄化率超过 29%,社会创新活力不足,而中国虽面临增速放缓,但仍保持着 5% 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且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中国的政策应对速度与力度远超当年的日本,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2024 年新成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4.1 年,较 2010 年提高 2.3 年,人才红利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人口红利。
从国际环境看,日本当年在泡沫破裂后未能及时拓展新兴市场,而中国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与 150 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2024 年对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超过 20%,有效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
更关键的是,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当年依赖外部需求的日本所不具备的优势,202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50 万亿元,为经济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这些现实差异清晰表明,中国虽与 30 年前的日本面临相似的表面挑战,但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政策应对等核心层面存在本质不同,并未走上日本当年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