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建立初期,时间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这次政变是由李渊的二子、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发动的,地点发生在长安城的玄武门附近。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策划并执行了这一场震惊历史的政变。
在唐朝建立之前,李渊和他的两个儿子——长子李建成和二子李世民,都在反隋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建成主要负责内政工作,协助父亲李渊治理国家,而李世民则在外征战,屡立战功。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封为太子,长期待在宫中处理政务,成为文官集团的领袖;李世民则继续带兵征战,广受武将尊敬。 然而,由于李世民长期在外立下赫赫战功,掌握了大量的军权,他对太子之位心生不满。李建成被李渊偏袒,逐渐在朝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让李世民感到越来越被排挤。因此,他决心通过一场政变,取代李建成成为新的皇太子,并最终继承皇位,成为唐太宗。 在这场政变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愈发加剧。为了削弱太子的势力,李世民巧妙地策划了“杨文干事件”,诬陷太子李建成勾结边将谋反,导致李渊流放了太子一侧的重要幕僚。李世民的这一手段,使得太子身边的支持者大为削弱,为最终政变的成功埋下伏笔。 到了武德九年,李建成感觉到秦王府的威胁加大,便多次上书李渊,要求将秦王府的重要官员如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赶出秦王府,甚至禁止李世民与他们接触。李建成身边的后宫和官员多支持他,李世民在朝中逐渐失势,官员们开始被降职或外放,秦王府的核心力量逐渐消散,只剩下几位心腹。 李世民在这一压力下,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带领自己的亲信将领,如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准备对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发动致命一击。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奉召入宫,行至临湖殿时,事情暴露,二人立即掉头准备撤回东宫。李世民立即指挥追击,虽然李元吉射了三箭都未能命中李世民,但李世民还是果断下令反击,亲自射杀李建成,尉迟恭也杀死了李元吉。 消息传出后,东宫和齐王府的一些将领如冯立、薛万彻等,带着二千兵马猛攻玄武门,欲为太子复仇。此时,李世民的守卫英勇抵挡,但局势依然紧张。薛万彻,出身将门的他,曾经屡战屡胜,如果不是站错队,极可能成为一代名将。他鼓动士兵围攻秦王府,局势瞬间变得危急。为了挽救局面,李世民下令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割下,示众以震慑敌方。东宫的兵马看到这一场景,士气崩溃,纷纷撤退。 事实上,李建成的一方军力远超秦王府,李渊偏向太子,若李世民不采取这一极端手段,他很可能会丧命。因此,虽然后人常批评李世民兄弟相残,但从他当时的境地来看,这也是他唯一的选择。这就是帝王之家的残酷现实,看似权力辉煌,却充满了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