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加强了国力,这一系列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便是“军功爵制”,即士兵凭借在战场上的战功,获得爵位。这个制度不拘泥于出身或阶层,只要能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比如斩敌首级,就能获得相应的军爵。最初,这种“军功爵制”是通过设定17个军功级别来实现的,甚至最初的“公士爵”也只需要斩杀一名敌军甲士。
商鞅本人因成功推进变法以及在战争中大获全胜,获得了最高级别的军爵——“大良造爵”,并且在随后的魏国战争中进一步提升了军功爵位。最终,秦孝公为了表彰商鞅的卓越贡献,特地封他为“商君”,并赐予了十五座城池作为封地。
在秦国的另一位著名将领——白起身上,军功爵制同样显现了其重要性。白起一生征战,攻占了近百座城市,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他大破赵国军队,几乎一举摧毁赵国。尽管他屡立战功,秦国历史上极少见的战功封爵情况却没能发生在白起身上。
白起的功勋堪比封侯的级别,但他始终被封为“武安君”而未能成为“侯”。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白起与秦昭襄王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白起指挥的战争多次为秦国带来重大战果,但他与秦昭襄王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或许成了他无法获得更高封号的主因。
例如,在白起升至大良造后,他继续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战功卓著,但他一直没有获得新的封号,仍然维持原来的爵位。有人认为,白起和秦昭襄王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矛盾,导致他没能继续得到提升。
直到白起最后一次战役——鄢郢之战后,秦昭襄王才决定将他封为“武安君”。虽然战功卓著,白起却并未获得侯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秦国当时的军功爵制并非单纯依靠战功封侯。相对而言,像秦国的其他政治人物,如范雎,却在相同的时代,凭借政治手段与秦王的亲近关系迅速晋升,并获得侯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起的同代将领——王翦,尽管和白起一样出色,他也在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他与秦始皇的关系亲密,最终成为了列侯,获得了极高的封号。
总体来说,秦国的军功爵制虽然让一些杰出的将领通过战功获得了军爵,但封侯的条件却不仅仅依靠军功,还包括与君主的关系和政治地位。在白起身上,尽管战功显赫,他却未能实现封侯,最终在晚年遭遇不幸,因一次偶然的言语不满而被赐死。
这也提醒我们,历史中许多将领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军事才能,还受到政治、权力和君主关系等因素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