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前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朱棣就不会有机会造反,甚至连动反叛的念头都不会有。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重要的时间点:朱标和朱元璋的死亡时间。
朱标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1392年,巡查陕西回来不久便去世。而朱元璋则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才去世。通过对比这两个时间点,如果朱元璋能在洪武二十四年或之前将皇位传给朱标,那时朱元璋就可以成为太上皇,朱标则是名副其实的皇帝。按照当时的惯例,朱标继位后,必定会立朱允炆为太子。毕竟,朱元璋称帝时已经立朱标为太子,朱标去世后不到半年,朱元璋就又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足见朱元璋对朱标继位后太子位的稳定性非常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顺利继位为皇帝,而朱元璋作为太上皇,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帮助朱允炆稳固朝政。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六年左右,这期间,朱元璋会积极协助新皇帝巩固政权。他可能会继续处理那些飞扬跋扈、不服从的开国将领,如蓝玉等,同时,也会将那些低调且忠诚的将领交给朱允炆使用。这时候,朱元璋应当不再轻易将兵权交给同姓王,尤其是晋王、燕王这些拥有兵权的王子。如果他依旧将兵权交给这些王子,朱允炆即使仍在依赖他们,六年的过渡期足以让朱允炆的皇位稳固。
朱允炆继位后,鉴于他在削藩方面的政策,显然理解藩王带兵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因此,他必然会请求朱元璋不要再给这些同姓王以兵权。至此,朱元璋的做法可以更为灵活:他可以留在南京担任监国,而朱允炆在1398年时,已经21岁,完全具备统帅的能力,可以亲自带兵出征北方的蒙古余部。届时,明朝开国时的许多名将如冯胜、傅友德、蓝玉、耿炳文、李景隆等,依然效忠于朝廷,只要跟随朱允炆打几场胜仗,这些将领自然会坚定支持朱允炆。
相比朱元璋的严厉,朱允炆显得更加仁慈,有这样一位领导,谁会想换掉他呢?如果朱元璋在世,影响朝政的大儒们对朱允炆的影响可能会相对减弱,这样朱允炆也会变得更为果断和勇敢。等到朱元璋去世时,朱允炆已经执政六年,对朝政非常熟悉,朝廷内外对他的支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时,朱允炆已经完成了对藩王兵权的彻底削弱,也没有发生历史上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强行削藩,导致藩王被贬或死亡的悲剧。藩王们最多只会是名义上的王,实权早已被剥夺。
至于朱棣,他此时仍然住在北平,带着几百个亲兵看似无事可做。如果朱标早早继位,朱允炆即使在朱元璋去世时已经年满21岁,他也不会再像历史中那样被压制,导致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没有了造反的条件,朱棣也失去了任何动乱的资本,燕王的王位得到了稳固,他自己也没有了再争皇位的欲望。没有了威胁,朱棣的造反心思也就消失了,更别提能够成功了。
综上所述,如果朱元璋早早将皇位传给朱标,历史上的许多变故可能都会发生不同的走向,朱棣的造反之路几乎没有任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