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不论是清朝、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它们都难以实现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各地军阀割据、分裂严重。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成立以来便没有出现过军阀割据现象,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有众多将领指挥着成千上万的兵力,但他们始终没有脱离党的领导,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战争节奏较快,部队始终处于机动状态,没有在某一地区长期驻扎,也就没有给军阀割据的机会。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毛主席在早期就制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深刻反思如何保住这支革命武装,并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行军途中,毛主席亲自考察,发现当时党员较多的连队作战更为英勇,士气高涨,且有党员带头,部队中几乎没有逃兵。毛主席从中总结出经验,决定从连队开始改造军队,逐步建立起“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的组织制度。这样一来,部队在党代表的领导下,能够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军队在思想和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正因为如此,尽管解放战争期间各个将领带领着上百万的军队,但他们始终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下行动,从未脱离集体领导,也就无法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当然,即使中央军委设有统一指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命令都没有争议。像粟裕这样的将领,有时也会提出与中央军委不同的意见。比如,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进攻,中央军委提出外线作战计划,意图通过外线出击消灭敌人的主力。然而,粟裕认为敌人在苏中兵力较弱,若在苏中作战会更有利。经过中央军委讨论后,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并调整了战略,改为先在内线打几场胜仗,最终成功占据了战局的主动。
第二次“抗命”发生在华中战局发生重大变化时。当时,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进攻两淮地区,而我军缺乏歼灭大规模敌军的经验,决定暂时放弃该地区。粟裕认为,应该抓住机会,集中力量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提出集中华中和山东两支野战军的力量,对敌军进行打击。这一战略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并为后来的淮海战役打下了基础。
第三次“抗命”则发生在1948年初。中央军委计划在长江以南展开战略跃进,但粟裕认为可以暂时不渡江,而集中华东和中原野战军主力,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中央军委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调整了战略,这一改变为后来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时将领与中央军委的意见有所不同,但这种“抗命”并非意味着脱离党的领导,而是在党内讨论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最终实现了统一指挥和胜利。因此,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无论军队如何庞大,始终保持了党的绝对领导,避免了军阀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