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井陉背水·大破赵军
汉三年十月,冷冽的秋风如刀般刮过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北井陉山)的山峦儿飘落,将这条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染上了几分萧瑟。曹参带着精锐离去后,韩信与张耳统领着剩下的数万汉军,踏着山间崎岖的驿道缓缓前行——这条驿道狭窄得仅容单人单骑通过,两侧峭壁如削,战车无法并行,骑兵更难列队,每走一步都透着令人窒息的压抑。韩信勒住马缰,抬头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心中已然开始盘算这场对赵之战的每一步棋。
赵王赵歇在邯郸收到汉军东进的消息时,手中的青铜酒爵“哐当”一声砸在案几上,酒液泼洒在绘着龙凤纹样的锦缎桌布上,晕开深色的痕迹。他脸色惨白,双手不住地颤抖,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慌乱:“陈将军!快,快召陈将军来!汉军……汉军真的打过来了!”殿内侍臣见状,不敢耽搁,一路小跑着冲出宫殿,往大将陈馀的府邸奔去。
陈馀接到召见时,正坐在书房中翻阅兵书。这位曾被封成安君、后又辅佐赵歇的将领,虽心中也因韩信此前破魏擒代的战绩而有些不安,却仍强撑着镇定。他身着嵌着铜甲片的战袍,腰悬长剑,快步走进赵王宫殿,躬身行礼道:“大王勿慌。我军现有二十万兵力,扼守井陉口天险,汉军不过数万之众,且长途奔袭早已疲惫,何惧之有?”
赵歇见陈馀镇定自若,心中稍定,却仍追问道:“可那韩信……连魏王、代相都成了他的阶下囚,此人用兵太过诡异,我们当真能守住?”陈馀挺直脊背,语气带着几分自负:“大王放心。井陉口易守难攻,我军以逸待劳,只需坚守不出,耗也能把汉军耗死。再说,我乃义兵之师,行事磊落,韩信那些诈谋奇计,在绝对的实力与地利面前,不过是雕虫小技。”
就在陈馀向赵王保证之时,他的营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谋士李左车捧着一卷地图匆匆赶来。这位赵国名将李牧之孙,面色凝重得如同眼前的乌云,刚进营帐便急切地说道:“将军!万万不可轻视韩信!他渡西河、擒魏豹、破代军、擒夏说,如今乘胜而来,士气正盛,锋芒锐不可当啊!”
陈馀皱起眉头,示意李左车继续说。李左车展开地图,手指点在井陉口与汉军行进路线之间的位置:“将军请看,汉军行军数百里,粮草必定落在后方。这井陉口的驿道狭窄,他们的辎重队伍根本无法快速推进。我恳请将军拨给我三万兵马,我从小路绕到汉军后方,截断他们的粮草补给;将军则深挖战壕、高筑壁垒,坚守营寨不与汉军交战。如此一来,汉军前不能攻、后不能退,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首级必能悬于将军帐前!”
李左车话音刚落,陈馀便猛地一拍案几,脸色沉了下来。他指着案上的《吴子兵法》,厉声说道:“你可知‘义兵’之道?我聚兵抗汉,为的是守护赵国百姓,行事当光明磊落,岂能靠偷袭断粮这种卑劣手段?韩信兵少且疲,若我避而不战,诸侯定会以为我胆怯,日后岂不是人人都敢来欺辱赵国?”
“将军!”李左车急得免冠叩首,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地面上,“李牧将军当年守边,也曾用奇计破匈奴,从未拘泥于所谓‘正道’!如今韩信乃是劲敌,若不依我之计,我军必败啊!”陈馀被李左车的固执惹恼,猛地站起身,拂袖喝道:“一派胡言!再敢扰乱军心,休怪我以军法处置!来人,把李谋士‘请’出去!”
两名士兵上前,架起仍想争辩的李左车,将他拖出营帐。帐外,赵国士兵们正围在一起议论,听闻陈馀的“义兵”说辞,年轻士兵们眼中燃起斗志,纷纷表示要与汉军决一死战;而那些经历过战场厮杀的老兵,却皱着眉头摇头——他们见过太多因主帅固执而导致的惨败,心中早已埋下不安的种子。
与此同时,韩信率领汉军抵达井陉口以东的绵蔓水畔。当他下令士兵们背水列阵时,军营中瞬间炸开了锅。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兵拉住身旁的年轻士兵,压低声音说道:“小王,你见过背水列阵的吗?这可是兵家大忌啊!一旦战败,我们连退路都没有,只能被河水淹死!”
名叫小王的新兵紧紧攥着怀中母亲缝制的平安符,手指因用力而泛白,声音带着哭腔:“叔……韩将军这是要干什么?我们……我们会不会真的死在这里?”周围的士兵也纷纷议论,有的面露恐惧,有的低声咒骂,原本还算整齐的队伍,瞬间变得混乱起来。
韩信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扫过躁动的士兵们,手中马鞭重重一扬,大喝一声:“将士们!安静!”军营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韩信声音洪亮,字字铿锵:“今日背水列阵,并非无谋之举!后退者,要么被赵军斩杀,要么坠入绵蔓水溺亡;而前进者,若能破赵,人人可封万户侯!你们是想当逃兵死于非命,还是想当功臣光宗耀祖?”
士兵们先是沉默,随后,一名曾跟随韩信破代的老兵率先喊道:“愿随将军破赵!”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士兵响应起来,原本恐惧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们虽仍对背水列阵心存疑虑,却因韩信此前的战绩,选择相信这位能带领他们打赢胜仗的将军。
而在赵军营帐中,当士兵将汉军背水列阵的消息报告给陈馀时,他先是一愣,随即放声大笑:“韩信果然是个不懂兵法的蠢货!背水而战,自寻死路!传令下去,全军出击,今日定要将汉军全歼于绵蔓水畔!”
随着陈馀一声令下,二十万赵军如潮水般涌出营寨,挥舞着刀枪剑戟,向着汉军阵地冲来。赵军士兵们口中高呼着“活捉韩信”,脸上满是胜券在握的得意,仿佛眼前的汉军已是待宰的羔羊。
汉军士兵们看着黑压压的赵军逼近,心中的恐惧再次涌上心头,不少人握着武器的手开始发抖。韩信见状,拔剑指向赵军方向,高声喊道:“将士们!没有退路了!想活下去,就拿起武器跟我冲!”说罢,他率先策马冲向赵军。
在韩信的带动下,汉军士兵们也鼓起勇气,挥舞着武器迎了上去。两军很快厮杀在一起,刀光剑影中,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小王起初吓得缩在后面,直到看到身旁的老兵被赵军士兵砍倒,他眼中瞬间燃起怒火,举起长矛,嘶吼着冲向敌人——他知道,此刻退缩只有死路一条,唯有拼杀才能有一线生机。
战斗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汉军虽凭借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顽强抵抗,却仍因兵力悬殊而渐渐不支。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声,韩信抬头望去,只见赵军后方的营地方向,升起了一面面红色的汉军旗帜——那是他事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轻骑兵!
原来,韩信早在列阵前,便挑选了两千精锐骑兵,让他们趁着夜色隐蔽在赵军营地附近的山林中,叮嘱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后,立刻突袭营寨,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红旗。此刻,这两千骑兵果然不负所望,成功占领了赵军营地。
赵军士兵们看到自家营寨被占,顿时军心大乱。“营地没了!”“我们输了!”的呼喊声在阵中蔓延,原本凶猛的攻势瞬间瓦解,士兵们开始四散逃窜。陈馀见状,气得双目圆睁,挥舞着长剑想要阻止士兵溃逃,却被混乱的人潮推搡着,根本无法控制局面。
韩信抓住时机,下令汉军全线反击。士气大振的汉军如猛虎下山,对逃窜的赵军展开追击。赵军士兵们只顾着逃跑,毫无还手之力,有的被汉军斩杀,有的失足坠入绵蔓水,河水很快被鲜血染红。陈馀在混乱中试图骑马突围,却被一名汉军士兵拦下,双方激战数回合后,陈馀被斩于马下。
当最后一名赵军士兵放下武器投降时,夕阳已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布满尸体与兵器的战场上,透着几分惨烈。汉军士兵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扔掉武器,相拥在一起欢呼雀跃。小王坐在地上,看着怀中染血的平安符,泪水顺着脸颊流下——他活下来了,而且打赢了这场看似不可能赢的仗。
战斗结束后,韩信立刻下令寻找李左车的下落。不久,士兵们将被关押在赵军营地中的李左车带到韩信面前。韩信见状,急忙从座位上站起来,亲自上前为李左车解开身上的绳索,又恭敬地将他请到上座,拱手说道:“先生乃当世奇才,韩信久仰大名。若不是陈将军不听先生之计,我今日恐怕早已兵败身亡。”
李左车看着眼前礼贤下士的韩信,心中满是惊讶,他拱手回礼道:“败军之将,何足挂齿。将军不杀我,已是仁厚,何必如此礼遇?”韩信微微一笑,转身从案上拿起一卷《六韬》残卷,递到李左车手中:“先生可知百里奚之事?他本是虞国的亡国之臣,却被秦穆公重用,最终助秦国称霸诸侯。先生之才,不输百里奚。这卷《六韬》是我珍藏之物,其中‘禽鸟将击,卑飞敛翼’一句,我有一些批注,愿与先生一同探讨。”
李左车接过残卷,翻开一看,只见书页上满是韩信对兵法的独到见解,字迹遒劲有力。他心中大为感动,再次起身叩首:“将军如此看重,左车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韩信连忙扶起李左车,两人相视而笑,一场跨越敌我的知遇之恩,就此定下。
几日后,汉军在营地中举行庆功宴。韩信端着酒盏,走到士兵们中间,高声说道:“诸位将士,此次背水一战,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靠大家拼死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因为我知道,当大家无路可退时,心中的勇气与斗志,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士兵们纷纷举杯响应,欢呼声震彻山谷。而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很快传遍了诸侯各国。人们惊叹于韩信的军事才能,更对“背水一战”的战术啧啧称奇。陈馀与李左车的战术之争,也成为了后世讨论的话题——它让人们明白,在战争中,固守所谓的“正道”而不知变通,最终只会走向失败;唯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才能赢得胜利。
夕阳下,韩信站在绵蔓水畔,望着远处的山峦。他知道,破赵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燕国、齐国等着他去攻克,还有楚国的粮道等着他去截断。但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信心——有麾下将士的追随,有李左车这样的谋士辅佐,他定能实现当初对汉王的承诺,为汉军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