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不仅有许多著名的猛将和智谋深邃的谋士,也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比如曹操、曹丕、曹植这三位人称“曹氏三才”,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学才子。我们所熟悉的《短歌行》便是曹操的作品,而《洛神赋》则出自曹植之手。
除此之外,还有一群被称为“建安七子”的杰出人物,他们活跃于建安年间,才气横溢、名声显赫。建安七子包括王璨、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孔融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但他并不是七子之首。事实上,建安七子的领头人是王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王璨,称他是“七子之冠冕”,足见其才华。
那么,王璨到底有多么出色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来看看。东汉末年,有一位文学大家蔡邕,他是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的父亲,才华非常出众。即便是像董卓这样狂妄的人物,也对蔡邕礼敬有加,把他从御史一职提升为尚书,仅用了三天时间。然而,尽管蔡邕才华横溢,面对王璨,他也深感佩服。
话说蔡邕在58岁时,正值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迁往长安,董卓也随之进入长安。这时,年仅14岁的王璨前去拜访蔡邕。蔡邕听到王璨要来拜访自己时,正在和别人谈话,急得连鞋子都穿错了,慌忙跑出来迎接王璨。其他人都觉得奇怪,蔡邕为什么对一个14岁的孩子如此尊敬呢?蔡邕却郑重地告诉众人:“各位,不要小看他啊,他可是王公的孙子,是个奇才!”蔡邕自愧不如,死后,他将自己收藏的超过一万卷的书籍全部赠送给了王璨。
王璨的才华非常惊人,他的文思源源不断,写起文章来总是轻松自如,一气呵成,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推敲。他的记忆力也极为惊人,曾经看过一次碑文,就能背诵出来。
当曹操攻占荆州时,王璨也随他一起,和曹操、曹丕、曹植等人关系非常好。公元217年,王璨不幸去世,年仅41岁。曹丕作为当时的世子,亲自带领文人学士为王璨送葬。为了表达对王璨的哀悼,曹丕和众人一起模仿驴叫,这也成为了“驴鸣送葬”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