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1902年跟章太炎聊天的时候,摊开地图指了三个点,说中国要是想在亚洲称霸,就得把首都设在武昌、西安或者伊犁。这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情况和地缘位置来定的。孙中山那时候正流亡日本,革命还没成功,但他已经在想怎么建国,怎么让中国强大起来。他觉得首都的位置直接影响国家的控制力和对外扩张。武昌是第一步,用来稳住内地;西安是第二步,管好边疆;伊犁是第三步,辐射整个亚洲。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也提过类似想法,强调地理位置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
先说武昌。武昌在长江中游,汉江也从这儿过,连接九个省的交通要道。东边船走四天就到海口,北边能到中原,南边控制湖广。清末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建了汉阳铁厂,年产量在亚洲排前列,还建了汉阳兵工厂,生产枪炮弹药。这些厂子给中国近代军工业打下基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从这儿爆发,新军工程营先动手,占领军械局,很快就拿下汉口和汉阳。各省跟着响应,湖南陕西独立,推翻清朝。孙中山当时在美国丹佛听到消息,马上从外交角度帮忙。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回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武昌的地位从起义就显出来了,它不光是交通枢纽,还成了革命中心。汉口码头货运量占上海一半,武昌棉纺织厂产量占全国三成。这些实打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让孙中山觉得设都在这儿,能控制全国资源。
再看西安。西安在关中平原,四面有秦岭、陇山、黄土高原和黄河围着,地势易守难攻。历史上是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都从这儿发家。孙中山选西安,是因为清末边疆问题严重,蒙古新疆离北京太远,中央管不着,沙俄老是惦记。西安连接西北,能快速调动军队。孙中山算过,从西安修铁路到天山,几天的工夫就到。清朝左宗棠收复新疆,大本营就设在西安附近。民国初,杨增新管新疆,西安是后勤基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国民党政府考虑过迁都西安,张季鸾在《大公报》上写文章,说西安有汉唐遗风。孙中山给章太炎写信,说长安是帝王之宅,迁都这儿能振奋民族精神。西安还是丝路起点,陕西商人从这儿出发,驼队卖茶到莫斯科。地理上,西边过河西走廊到新疆蒙古,东边守潼关护中原。这些事件让西安成为统边疆的要地。
伊犁在伊犁河谷,新疆西北部,水草多,矿产丰富。孙中山叫它亚洲中央车站,因为位置在中原、中亚、沙俄和南亚中间。远离海岸,不容易受海上列强威胁。清朝林则徐流放新疆,在日记里写伊犁是中国西大门。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营地在伊犁河边。杨增新主政时,伊犁海关一年关税等于半个省的财政。丝路北道从敦煌西出星星峡,翻天山就到伊犁。从伊犁东三天到乌鲁木齐,西过帕米尔高原两个月到德黑兰。孙中山觉得设都在这儿,能北控俄罗斯,西制英属印度,南管西藏,实现亚洲共主。伊犁有汉、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建都这儿体现共和理念。交通虽不比沿海,但作为丝路枢纽,跟中西亚贸易顺畅。孙中山的三步策略,第一占武昌控资源,第二去西安统西北,第三到伊犁霸亚洲。
孙中山的构想没完全实现。1911年武昌起义后,临时政府设在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2月13日辞职,袁世凯接手。1913年宋教仁被刺,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7月12日李烈钧在湖口独立,江苏安徽广东响应,但袁军反扑,南京失守,孙中山8月去日本。1914年7月8日在东京建中华革命党。1916年袁世凯死,孙中山回上海。1917年7月南下广州护法,9月1日当选大元帅。1918年5月桂系排挤,孙中山辞职去上海。
1919年10月10日改组成中国国民党。1920年11月回广州,任非常大总统。1921年5月5日就职。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上永丰舰指挥四十多天,8月去上海。1923年2月21日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大开幕,孙中山主持,宣布联俄联共政策。10月冯玉祥政变,孙中山11月13日北上,11月29日到北京。1925年1月查出肝癌,3月11日签遗嘱,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国民党1927年定都南京,改变了孙中山的计划。
孙中山的选都想法源于对地缘的分析。武昌的起义和工业,西安的历史和边疆控制,伊犁的丝路位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件。清末洋务运动在武昌建厂,左宗棠在西安和伊犁的军事行动,杨增新的治理,这些事都支持孙中山的观点。中国革命进程中,首都从南京到广州再到北京变动,但孙中山的思路影响了后来的战略思考。武昌在1926年北伐时成国民党临时首都,西安在1937年抗战成战时中心,伊犁在民国时期仍是边贸要地。这些事件显示孙中山的预言有其道理,虽然没全按他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