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杨自强
景德寺文会,是元代嘉兴诗坛的一次盛会。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十三日,嘉兴府学训导曹睿正逢休假,遂至三塔寺(当时叫景德寺)小憩。他的一班诗友听闻后,就带着酒前来相聚。大家“环坐而饮”,兴致盎然。诗人雅集,当然不能无诗。唐李涉有《题鹤林寺僧舍》一诗,正切合此情此景,于是以诗中的名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分韵赋诗。雅集的诗人,据《弘治嘉兴府志》《万历秀水县志》所记,有:吕安坦、鲍恂、牛谅、常真、丘民、张翼、王纶、来志道、闻人麟、曹睿、徐一夔、尤存、周棐,加上景德寺的住持智宽,共14人,刚好是一人一韵。
众人按所拈得之韵,或五言、或七言、或古风,各赋一诗,流传甚广。云海宽智禅师把这14首倡和诗合成一集,“以志一时之清会”。
在前一年的元至正庚子年(1360),当时的嘉兴府同知缪思恭也组织了一次诗会,也是14人,其中像徐一夔、鲍恂、牛谅、周棐等也是景德寺文会的参与者,他们是当时浙西一带最有名望的诗人。他们以杜甫“不可久留豺虎地,南方犹有未招魂”为韵,人作一诗。诗僧克新(本姓余氏,字仲铭,自号江左外史,又称为雪庐和尚,鄱阳人,元末住嘉兴水西寺)就把这前后两期诗会的诗合成一集,名为《至正庚辛倡和集》,请著名学者、诗人周伯琦(字伯温,饶州鄱阳人)作序。一时传为文坛佳话,清代陈田还把此事记到了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明诗纪事》中。
这14人在当时是江浙一带的诗坛名人,但现在恐怕不大为人所知,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略作罗列。
二
吕安坦,在嘉兴方志中似乎并无记载。清代的嘉兴诗歌总集《槜李诗系》,在说到“景德寺文会”时,也说:“安坦未详”,可见在清康熙年间,吕安坦已少为人知。在元末大名士顾瑛(又名仲瑛,字德辉,自号金粟道人)的《玉山倡和》诗集卷下,收有吕安坦的一首《重寓禾兴一首寄呈玉山》,诗云:
秀州城外喜重来,况值东风花正开。
门外小溪初涨绿,瓮头新酿已成醅。
莫嫌久雨幽居漏,且喜中兴泰运回。
从此日长无一事,呼儿细把旧诗裁。
从诗中可知,吕安坦与顾瑛是来往密切的诗友,可能还在嘉兴寓居。景德寺雅集,吕安坦拈得一“因”字,作了一首五言古风,其中有“行行抵龙渊,萧寺和与邻。水光弄秋色,修篁净无尘。睹斯风景佳,不乐徒逡巡”,描写了景德寺的秋日景色。
鲍恂,字仲孚,元末明初崇德(今桐乡)人。他“好古力行”,学识品行名传天下。元元统间(1333—1335),浙江乡试第一,至元元年(1335)中进士。鲍恂坚守节操,不为异族政权效力,无论是平江教授、温州路学正,还是入翰林院,他都婉辞拒官。鲍恂与贝琼等在嘉兴濮川(今桐乡濮院)之西溪结社讲学,是桐乡大儒程本立(宋代理学大家程颐之后)的授业恩师。后来鲍恂在殳山西(现海宁市海昌街道)筑室定居,此地遂有“鲍泾”之名,他在殳山下耕田种桑自乐,号环中老人,人尊称其为西溪先生。
景德寺文会,鲍恂拈得“过”字,也作了一首五言古风。他笔下的景德寺,是“雕甍旭日泫,绀宇晴云摩。疏松奏竽笙,修竹鸣佩珂”。他说到雅集诗友,是“俯涧漱寒溜,陟磴扪翠萝。瀹茗佐芳醑,谈玄间商歌”。真是景美人雅。
牛谅,字士良,山东东平人。据《东平州志》,牛谅早年“流寓吴兴”,中秀才后,除翰林典簿。洪武二年(1369),随翰林侍读学士、文学家张以宁出使安南(越南古称),应对称旨,明太祖朱元璋“优诏褒美”,回国后,“三迁至礼部尚书”。著有《尚友斋集》。朱彝尊《明诗综》卷五记载,牛谅“流寓吴兴,时过槜李”,经常到嘉兴来与诗友聚会。他在南京时,也和景德雅集中的徐一夔、张翼等人“会饮联句”。
牛谅拈得“竹”字,他在诗中先是说“灵湫閟驯龙,古殿庵金粟”,一笔带过景德寺的历史。然后写自己的感悟:“息阴悟道性,习静外荣辱”,在景德寺中领悟到了禅意。
智宽,即云海智宽,又称云海宽公,是景德寺的住持。他作为“地主”,不便多说景德寺的美景,落笔重在雅集欢愉的气氛:“情愉引杯觞,欢剧三酬献。酡颜映落日,林光散凌乱”。顺便说一句,前面牛谅的诗是“凌晨访古刹”,智宽则是“酡颜映落日”,这雅集持续了整整一天。
拈得“逢”字的是常真。有关常真的记载极少,只有《槜李诗系》卷五载:
真,字爵无考。徐一夔於洪武十二年,有《祭宣公书院山长常先生》文,诗见《至正倡和集》。又於《金兰集》中得七律一首,题曰南宫常真。
应该是做过嘉兴宣公书院的山长(书院的主持人)。《槜李诗系》收了他的一首七律《题徐良夫遂幽轩》,徐良夫即徐达左,苏州人,元末明初的大名士,所谓“江东儒者,以良夫称首”。常真与徐良夫倡和往还,应该也是江南名流。
丘民,《万历秀水县志》作“丘氏”,朱彝尊《明诗综》作“丘民克庄”,《槜李诗系》也作丘民,《万历秀水县志》应是形近而误。丘民的生平和诗作,在《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一、钱谦益《列朝诗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一》、元赖良《大雅集》等有零星记载。从这些史料可知,丘民字克庄,广陵(今扬州)人,出身富家,“家饶于财”。元末战乱,他带着妻小来到嘉兴,“训生徒自给”。明洪武初年,为松江府学官,后来据说还官至礼部侍郎。从丘民留下来的几首诗中,可知他与杨基、柯九思、顾瑛等当世名流多有往来,互相赠诗。
丘民拈得“僧”字,他的诗写了景德寺外绿水环绕如人间仙境,“上方郁嵯峨,遥睇青云层。余霏不成霭,朝阳射觚棱。双湖镜光彻,凛飙涤烦蒸”。寺内则是静谧清凉,一派宁静祥和,“英英竹坞云,耿耿萝龛灯。氍毹天花满,香炉夕烟凝”,让人尘俗全消。
张翼,又作张翨(古同翅),字翔南,祖籍建德,后来移居嘉兴,其家在宣公祠附近。《槜李诗系》卷六称他“笃学好古,博极群书,属文敏捷,好为奇涩语”。至正二十五年(1365)荐于乡,被推举为甬东书院山长,不应。洪武三年(1370)为嘉兴府学训导。《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一在记曹睿时,说到景德诗会的参与者:
会者若高太常巽志,徐教授一夔、鲍徵士恂、牛尚书谅,周山长棐、张学训翨,皆一时耆宿也。
把张翼与高巽志、徐一夔、鲍恂、周棐等相提并论,可见其声望。张翼流传下来的诗有五律《夹溪楼》、七绝《题蒋灝画翎毛》、古风《忠徐倡诗》等。其中《忠徐倡诗》,据《南村辍耕录》卷七:
至正壬辰秋,边寇陷常州,守吏望风奔溃。徐妇,倡者,寇命以佐燕,乃愤詈弗从,竟刺死之……嘉兴张翔南翼作《忠徐倡诗》以白於世。
可见张翼之正直忠义。张翼在景德诗会中拈得“话”字,诗中写了雅集之盛况:“良朋蔚胥集,僧衲喜出话。谈幽贝叶翻,襟散袈裟挂。”
三
王纶,《槜李诗系》卷五称:“(王)纶,字爵无考。”《至正庚辛倡和集》收有景德文会的诗,明郁嘉庆曾对与会诗人作过考证,后来朱彝尊也编订过这部诗集,于每诗之前有诗人小传,但郁嘉庆和朱彝尊对于王纶,都没提到其字号、爵里,可知在明末王纶已少为人知。在明朱存理的《铁网珊瑚》中,提到“嘉兴王纶《题梅道人画菜》一绝”,可知王纶为嘉兴人,并与梅花道人吴镇有交往。清康熙四十八年所编《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二:“王纶,字昌言,嘉禾人,官学正。”应该可信。《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至正庚辛倡和集》的提要,称“中有王纶字昌言,槜李人,为嘉兴教授。见《刘基集》及邵复孺《怀友诗注》。”考证更为确凿。
《槜李诗系》载王纶的《水深叹》一诗,写于至正十年(1350),诗中描述老百姓生活艰难,而官府赋税沉重,“掊民聚敛非仁术,财聚民离果谁失”,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诗中有“松江素汙下”一句,则王纶或许在松江也做过官。另外,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卷991“龙亭”条,载有“元至顺中,王纶为新昌尹”,不知是否与嘉兴王纶为同一人。
景德文会中,王纶拈得“又”字,他在诗中说:“道合犹同门,志洽俨交旧。缅怀风尘际,东西困羁走。余生获良会,岁月不可又。愿言慎所止,同心契兰臭。”是说志同道合的诗友在一起,机会难得,颇多感慨。
拈得“得”字的来志道,《槜李诗系》卷六云:“志道无考。”在目前所见的有关景德文会的记载中,皆有来志道其人,但都没有记载其字、号,也没有记载是何地人,做过何官,而其诗也只有这作于文会的一首。大概在明代已是湮没无闻了。来志道的这首诗,也是写景德寺的清幽:“云林尽萧爽,盘踞老龙宅。僧开草堂静,鹤下松烟碧。延赏非俗流,清谈足佳客。”
闻人麟,《槜李诗系》卷六:
麟,字彦昭,宋元时闻人为郡望族,特麟无所考,见尚有挽杨铁崖诗。
闻人为嘉兴望族,闻人恪、闻人瑛、闻人铨、闻人滋、闻人纲等都是名人,但这闻人麟却未见记载。景德文会中,闻人麟拈得“浮”字,他在诗中写道:“吁嗟百年景,泛若波中沤。何如齐物我,暂去边幅修。妙理或未悟,当以大白浮”,以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抒发了人生感慨。
这次文会的组织者曹睿,《槜李诗系》卷六载:
(曹)睿,字新民,永嘉人,占籍华亭,元季为郡学训导,明初迁松江教授。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一,也有曹睿小传,与《槜李诗系》基本相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曹睿“壮年游浙西,元末徙居华亭,诗文皆清新”,评价颇高。元末顾瑛的《玉山雅集》中有《永嘉曹睿玉山席上作就呈同会》一诗,可见曹睿长期活跃于浙西文坛。曹睿的诗写出了文人之间友情如金石般可贵:“唱酬出金石,提携杂瓶罂。丈夫贵旷达,细故奚足婴。道义山岳重,轩冕鸿毛轻。素心终不渝,亦足安吾生。”也是借此表达诗友们因自己而相聚景德寺的感谢。
徐一夔(1319-1399),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人。元至正八年(1348),为避兵乱,隐居嘉兴,与宋濂、王祎、刘基结交。《光绪嘉兴府志》载其“寓居白苧里。有屋三四楹,牗外有一大柞,因作《独柞轩记》以见志。”明初,到“宿学耆儒”征入诰局,为朝廷撰写诰文。不久以足疾辞官。回到浙江任杭州府学教授。他为起草向朝廷的贺表时,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词句。朱元璋览之大怒,说“竖儒乃如是侮我耶!”这是因为“生”谐音“僧”,“光”指和尚光头,“作则”音近“作贼”,朱元璋认为这是影射他早年做和尚造反之事。总算有人求情“草茅不知忌讳,乞宥之”,才算逃过一命。
徐一夔在景德文会上拈得“半”字,他笔下的景德寺,“野旷天愈豁,川平路如断。不知何朝寺,突兀古河岸。潭埋白气没,林密翠霏乱。胜地故潇洒,七月流将半。”把景德寺的历史与眼前之影糅合在一起,更显气象万千。
尤存,字以仁,吴人。有关尤存的记载极少,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四有《跋李紫筼画卷》,云:
紫筼晚居淀山湖畔,故吴郡尤存以仁赠以诗云:积玉溪头水拍天,草堂只在淀山前。
紫筼即元代画家李升,山东濠梁人,晚居淀山湖畔,筑有草堂。尤存写了一首七律《送李紫筼归淀山草堂》相赠。
景德文会中,尤存拈得“日”字,他说:“幽赏非人间,超忽诣兜率。憩此丈室中,谁云即容膝。髯翁抱冲姿,淡然忘得失。”表达了一种放达淡泊的人生态度。
景德文会的收官之作,是拈得“闲”字的周棐。据《槜李诗系》卷五,周棐字焕文,后改名周致尧,此后作诗往往以周致尧为名。清代顾嗣立编《元诗选》时,看到《至正庚辛倡和集》中周棐的诗,“不知其即为致尧也”,后来看到嘉兴高巽志的《东塔分韵诗序》中有“周棐致尧”,这才知道周棐、周致尧原是一人。
周棐祖籍四明(今宁波),移居崇德州(今桐乡市)石门镇。周棐“生极颖异,读书一二过不遗”。元时尝为宣公书院山长,元末与鲍恂、顾瑛等诗酒倡和,结伴行吟。明洪武初,屡辞征辟,归隐梨林。著有《石门集》。清顾嗣立在《元诗选》中认为,周棐有诗句“珥笔每同花下散,玉珂时听月中还”“御水满沟看洗马,宫墙隔树听流莺”,“似乎官不止山长者”,意思是从诗中所记,很可能周棐在朝廷为官。
周棐在诗中写到了景德文会的欢愉:“况兹群彦集,秩秩文翰班。善谑等高咏,嘉言振幽孱。岂无觞酌欢,茗煎亦未悭。喧卑受物旷,志适忘世患。”当年景德文会的盛景,栩栩如生,恍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