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他在临终时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那时,蜀汉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诸葛亮接管的蜀汉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益州原本是一个物产丰富、民生富足的天府之国,然而经过多年战火的洗礼,百姓疾苦,国力衰退。再加上夷陵之战让蜀汉损失了4万精锐,这对于本就处于弱势的蜀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特别是在汉中之战之后,失去了荆州和东三郡,使得蜀汉的局势更加岌岌可危。
汉中之战是一次常被低估的激烈战斗,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争夺的时间长达数年,这场战役的规模并不逊色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为了争夺汉中,刘备几乎倾尽了所有的国力,投入了十万大军和大量的物资,整个战争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后来发生的夷陵之战。那时,刘备集团已经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然而,在汉中之战的初期,刘备的军事进展并不顺利。张飞和马超进攻武都,陈式进攻马鸣阁道,都遭遇了失败。刘备大军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时,进展缓慢,形势堪忧。直到黄忠在战场上斩杀夏侯渊,战局才发生了转折,刘备集团才最终取得胜利。 然而,虽然刘备成功夺取了汉中,但曹操已提前将汉中及周边的武都、阴平两郡的人口迁移,刘备的胜利并不完全,实际上他虽得其地,不得其人。再加上隆中对中提到的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问题。当关羽进攻樊城和襄阳时,刘备没有出兵响应,这并非他不想,而是因为汉中之战已消耗了蜀汉大量的兵员和物资,刘备需要时间来恢复力量,根本无法再发动新的战争。虽然汉中之战结束于五月,关羽却在七月开始了樊襄之战,但刘备此时实在是力不从心。 此时,蜀汉的境遇愈发严峻。继汉中惨胜后,荆州失守,夷陵之败还没有恢复,接下来又发生了汉中叛乱。南中地方的官员朱褒、雍闿和高定联合南中豪强孟获,勾结强悍的南蛮势力,甚至公开与孙权结盟,对抗蜀汉朝廷。面对这一系列威胁,蜀汉的处境极其危险: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民生困苦。北方曹魏的威胁依旧存在,东边与孙权的同盟破裂,随时可能再度开战,南方的三郡叛乱也让蜀汉的政权岌岌可危。面对如此困境,诸葛亮如何才能力挽狂澜,稳住蜀汉的江山呢? 首先,诸葛亮遵循了隆中对中确定的基本方针: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他排除异议,派遣邓芝前往东吴寻求合作。尽管孙权背叛了之前的盟约,袭取了荆州,导致关羽的失败,甚至摧毁了刘备辛苦积累的四方精锐,但此时蜀汉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单独面对曹魏或东吴任何一方都已力不从心,何况两国联手。为了大局着想,诸葛亮不得不与东吴重新结盟,共同抗衡曹魏。孙权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也意识到与蜀汉结盟的必要性,因此同意与蜀汉再次结成联盟。通过这一举措,蜀汉不仅解决了东吴的威胁,还能够孤立南中叛军,并借助东吴的力量来牵制曹魏,从而使得曹魏不敢轻易对蜀汉发兵。接下来,诸葛亮着手解决南中叛乱问题。他深知,蜀汉目前的军力有限,根本无法一举剿灭叛军。因此,诸葛亮采取了先安抚后训练的策略。他一方面对叛军进行安抚,另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训练士兵。叛军误以为蜀汉朝廷无力应对,逐渐放松警惕,甚至愈加肆意。两年后,诸葛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兵分三路的讨伐,迅速平定了南中叛乱。接着,他深入南中地区,彻底击败了孟获,成功将南中地区重新纳入了蜀汉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