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孙权实在太愚蠢了,居然决定派吕蒙偷袭荆州,最终导致关羽丧命。 襄樊之战中,关羽困住了曹仁,斩杀了庞德,降服了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吕蒙却在白衣渡江的掩护下袭击荆州,关羽最终败退至麦城,并在沙场上丧命。 对于襄樊战役来说,最大的失败者毫无疑问是刘备。
而最大赢家,当然是曹操。 孙权在这场战役中背弃了与刘备的盟约,采取计谋夺取了荆州。表面上看,东吴得到了刘备政权占据的南郡、武陵郡和零陵郡,成功控制了荆州。但孙权的这一决定对东吴的长远发展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关于此事,三国研究者的看法呈现出明显的两派分歧:一种是否定派,另一种则是肯定派。 否定派认为:襄樊之战中,孙权通过阴谋和诡计夺取了荆州三郡,做法极其愚蠢。这样一来,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同盟,也错失了称霸中原的机会。 杀害关羽使得孙权与刘备集团结下了血海深仇,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同盟,还得到了一个死敌,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如果刘备与曹操联手,东吴将必然面临灭顶之灾。 事实上,刘备集团控制的荆州,除去南郡的襄阳有一定的战略价值外,剩下的武陵郡和零陵郡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也不算强,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大。然而,若孙权占领了这片区域,就必须同时防御北方曹操和西方刘备的进攻,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 如果孙权明智一些,本该趁着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的时候,北上夺取淮南重镇合肥。此时合肥的守将张辽被调去襄阳应对关羽,合肥的防守力量十分薄弱,对东吴来说,合肥的战略意义远大于荆州的江陵。 如果要实现三国鼎立,汉中、襄阳、合肥这三处战略要地,谁掌握,谁就能掌握进攻的主动权。刘备拼死抢夺汉中,曹操竭尽全力守住襄阳,正是基于这个战略考虑。而孙权只盯着荆州,白白浪费了合肥这个战略要地的机会,从此东吴政权只能在长江南岸陷入被动防守。 肯定派则认为:孙权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东吴攻占荆州实际上是早有计划的。孙权并不打算北上中原统一全国,而是专注于占领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借助长江的天然屏障与曹操、刘备对峙。 东吴的战略顾问鲁肃曾为孙权提出过隆中对,其中指出:汉朝廷已经无法复兴,曹操也不能轻易被消除,只有通过在江东立足,稳定局势,消除黄祖、攻伐刘表,尽力占领长江以南所有土地,然后在适当时机称帝建号,方可图取天下。 东吴的长期战略目标一直是西进夺取荆州,从而控制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通过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占领荆州三郡,孙权的举动既非愚蠢,反而非常英明。 襄樊战役的局势实际上对刘备集团非常有利。曹操为了防范不测,已经准备好了迁都的计划。如果关羽成功击退曹操的援军,夺下襄阳,刘备集团的势力将急剧膨胀。孙权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刘备的实力超过自己,变成他真正的竞争对手,取而代之。至于孙权为什么没有趁机攻占合肥,问题其实并不难理解。在陆地作战中,孙权显然打不过曹操的强大陆军。曾经,孙权亲自指挥十万大军进攻合肥,结果被张辽的铁骑击败,致使孙十万的名声远扬。 但在水战方面,孙权的优势非常明显。曹操的陆军无力应对东吴的水军,正因为如此,孙权选择了以最强的水军打击关羽。关羽此时腹背受敌,水陆夹攻下的他已是强弩之末,因此成为孙权最好的进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