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后代给皇帝的尊号通常有三种:谥号、庙号和年号。每种称呼都有独特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谥号是对皇帝一生的评价,通常由后人赋予。它反映了死后人们对皇帝整体的评价,并带有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在汉朝,许多皇帝死后都以谥号为人们所熟知。汉高祖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为“汉太祖”。其他汉朝的皇帝,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汉武帝是“孝武”,汉献帝则为“孝献”。虽然谥号在历史上广泛使用,但随着朝代更替,尤其是唐朝时期,皇帝的谥号数量增加,导致用谥号来称呼皇帝变得不太方便。有时候,谥号过长,难以普及。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经过多次追加,最后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则更为复杂,长达二十五个字,完整的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如此冗长的谥号使得用谥号称呼皇帝变得不太实际,后人开始更多地使用庙号来称呼皇帝。
庙号是指皇帝去世后,由后代为其在太庙设定的尊号。庙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它主要是为了那些具有重大功绩的皇帝或先王设定的。庙号的典型例子有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和宋仁宗等。然而,并非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例如,隋炀帝杨广的庙号未被承认。唐朝继位后认为杨广的功绩并不显赫,因此只给予了他一个“隋炀帝”的谥号,庙号并没有设定。这表明,庙号并不是所有朝代都承认,也不是每位皇帝都有的。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谥号和庙号的含义往往很难理解。因为当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只有少数读书人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深意。为了方便民众称呼皇帝,明朝开始,年号便成为了皇帝的主要尊号。
年号通常是皇帝在位时用来纪年的系统,最早起源于西汉的汉武帝时代。在明清时期,年号的使用尤为典型,皇帝通常一生只用一个年号,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为避免年号混乱而制定的规则。与此不同的是,许多唐朝的皇帝在位期间频繁更换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年号就非常频繁。唐高宗在三十多年在位的时间里,换了十四个年号;武则天几乎每年都换一个年号。
尽管如此,年号在明清时期最为普遍,特别是实行了“一世一元制”的制度,皇帝通常只使用一个年号。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大多遵循这一规则,确保了称呼的统一。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始终使用“万历”这一年号;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始终使用“乾隆”年号。因此,年号更适合民间口语称呼,而在正式场合或文献中,官员和文人更多使用庙号。
对于明清皇帝来说,年号更口语化,但在一些特殊历史情境下,庙号仍然是较为正式的称呼。例如,明英宗在“土木堡事变”前后曾两次登基,因此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但官方称呼还是以庙号“英宗”为主。清朝也有类似的例外,像皇太极曾用过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因此他通常以庙号“太宗”来尊称。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不需要使用谥号、庙号或年号来称呼的皇帝,是秦朝的两位皇帝。秦始皇自认为是唯一的“始皇帝”,因此他的称号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后代来赋予他新的谥号。他自认为是历史的开创者,因此后代只能依次称呼他为二世、三世,直到万世。这种超越传统的做法,使得秦始皇的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