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自称为王的合法性问题,其实两人都没有得到正式的合法授权。从严格的法律和礼制角度来看,他们的自封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魏王曹操
曹操被封为魏王,并非经过皇帝的授权,而是他在实际控制朝廷大权的情况下,通过强力推动而实现的。自从“衣带诏”事件发生后,曹操与汉献帝刘协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曹操甚至残忍地杀害了汉献帝的妃子董贵人,导致她在怀孕时被杀,造成一尸两命。即便汉献帝多次以皇帝身份请求宽恕,曹操也毫不妥协。从《后汉书本纪皇后纪下》来看,汉献帝曾试图挽回局面,然而曹操依旧坚持自己的做法,表现出一位权臣的强硬态度。 当时,伏皇后得知曹操的行为后,深感恐惧,急忙写信给父亲伏完,恳求他采取行动除掉曹操。然而,伏完由于惧怕曹操的权势,未能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事情曝光,曹操愤怒之下,迫使汉献帝废除了伏皇后,并将其软禁致死,甚至连伏皇后的子嗣也被毒死。通过一系列的政变,汉献帝几乎成了曹操的傀儡,曹操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威胁手段迫使汉献帝册封他为魏王。显然,这个封号并非汉献帝的真实意愿,而是曹操通过权力操控下得来的。 汉中王刘备 与曹操相比,刘备自封为汉中王的合法性问题同样存在。尽管他得到了一部分支持者的拥立,但这个封号实际上是刘备的部下通过上表请求汉献帝封他为汉中王来实现的。在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将领和谋士,如马超、许靖、庞羲等人,共同上表请求汉献帝将刘备封为汉中王,并任命他为大司马,统领六军。这一请求显然是刘备手下的群臣推动的,而并非皇帝亲自授予的封号。事实上,汉献帝并未直接参与这一过程。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上表的文书中,还特别提到曹操的种种罪行,并推崇刘备的英明政绩,实际上是将刘备推崇到一个极高的位置。他们甚至在表中提到,要按照汉初诸侯王的设立标准,来加封刘备。这使得刘备的封号,几乎可以看作是他通过代理的方式自封为王。 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政治现实——刘备的权力和支持者才是他获得封号的关键,而并非通过汉献帝的合法授权。即便刘备在形式上与曹操的方式不同,没有采用强力手段,但他依然缺乏皇帝的正式同意。 合法性的争议 通过曹操和刘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称王行为并不符合正式的礼法规定。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尽管权力斗争异常激烈,政治格局也非常复杂,但在法律和礼制的框架下,合法的封号应由皇帝亲自授予,而不是通过胁迫或自封来实现。曹操作为异姓王,他的魏王封号明显没有符合汉朝的礼法。而刘备虽然是刘氏后代,但与当朝皇帝的关系疏远,而且他自封的行为也没有得到皇帝的授权,因此也不能被视为合法。从法律和血缘的角度来看,曹操和刘备的封号都属于非常规行为,他们的封号更依赖于自身的政治力量和支持者,而非传统的皇权授予。因此,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际操作上,他们的“称王”行为都无法算作完全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