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在革命党赶出紫禁城之后,心中始终不甘。此时,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缺少一位皇帝,溥仪于是去到东北,成了日本的傀儡皇帝。溥任15岁那年,第一次去东北看望他那位皇帝哥哥。看到哥哥在日本人的控制下,溥任感到哥哥的处境极为悲惨,心生怜悯。 溥任虽然身为皇族,地位显赫,但他一直保持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贵族身份。小时候,他就明白大伯光绪帝死于毒药,而幕后主使正是溥任的姨奶奶——慈禧太后。大伯和哥哥的悲惨命运让溥任深刻认识到,背后风光的生活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因此他立志过一个超脱名利的生活。 一、载沣 溥任出生时,正值民国政府统治时期,在王府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溥任的父亲载沣曾被迫将长子溥仪送入宫中成为皇帝,这无形中也为溥仪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时常出入皇宫,辅佐年幼的溥仪处理政务。 作为溥仪的父亲,载沣每次见到溥仪时,都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不知该说些什么。也许是由于身份差异,父子之间的对话总是简单而短暂,几乎不会超过十分钟。载沣每次见到已经是皇帝的溥仪,都觉得无比复杂。处理政务时,载沣并没有太多主见,他只是见到意见不合时站出来做个调解人,令旁人哭笑不得。
清朝灭亡后,载沣满心欢喜地回到家中,紧紧抱着年幼的小儿子溥任,兴奋地对他说:从今以后,爹可以天天抱着你了!载沣小时候见惯了宫廷中的尔虞我诈,深知贵族即便身处高位,一不小心也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他只想过一种安稳的生活,做个闲散王爷,过与妻儿一起安宁的日子。 溥仪被迫成为皇帝,成了载沣最无奈的事,因为这让他和他的家族深陷权力漩涡,使得他愈加烦躁不安。直到清朝灭亡,革命党推翻了清廷,载沣才长舒一口气,脸上的笑容渐渐恢复。载沣还亲自接待了大总统孙中山,并表示支持新成立的国民政府,表现得非常识时务。 载沣家境富足,不愁衣食,每天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常常泡茶、写字、谈论学问。他待人和蔼可亲,连仆人也不怕他。有一次,载沣正在屋里读书,觉得有些冷,于是命人关上窗户。仆人却回应说:夫人还未回来,不敢关窗。这让载沣气得满脸通红,因为仆人一直只听妻子的命令,竟不敢听从他。 二、溥任 溥任出生时,大哥溥仪和二哥溥杰已经投靠日本,远赴东北,而他则是唯一一个留在父亲身边的儿子,深得载沣的宠爱。溥任从小性格稳重,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书法也相当出色。15岁那年,溥任陪同父亲前往东北探望两个哥哥。 溥任原以为,身为皇帝的溥仪一定威风凛凛,谁知他发现溥仪一直在日本人的监视下生活,几乎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溥仪的眼神空洞,整个人像是失去了生气,让溥任心生怜悯,觉得哥哥活得如同行尸走肉。此时,日本人已经觊觎载沣的家产,甚至诱导溥仪希望父亲也留在东北。 溥仪极力劝说载沣留在东北,但载沣却私下对溥任说:你哥哥竟然为日本人做儿子,真是丢尽了我们家的脸!载沣清楚,一旦与日本人联手,便会永远背负骂名。日本人每天给载沣和溥任送来丰盛的食物,但载沣一口都不吃,假装生病,整天躺在床上。 溥任为了保护父亲,开始在与日本人的周旋中巧妙应对,一边偷偷为父亲送去饼干充饥,避免他因饥饿而受到伤害。溥仪和日本人见载沣三天未进食,整个人奄奄一息,担心他会死在东北,给他们带来麻烦,于是急忙让溥任护送载沣回到北平。 回到北平后,溥任和载沣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日本人开始盯上了载沣的王府,意图占为己有。溥任提出将王府改为学校,接收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教育服务。王府内响起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溥任和父亲的善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迫使日本人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占据王府的计划。随着日本的战败,国民党的军队占领了王府,并将溥任一家赶到后院生活。作为家中唯一的年轻男性,溥任肩负起了保护家人免受特务骚扰的重任。他每天小心翼翼地与特务打交道,既要确保家人的安全,又要防止他们对王府中的珍贵古董动手。 新中国成立后,溥任一家依靠变卖古董勉强维持生计。载沣得知政府急需办公地点,便将王府卖给了政府,一家人搬到了较小的四合院里。溥任有着对教育的热爱,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虽然溥任继承了家族众多的古董,许多人都愿意出高价购买,但溥任毫不犹豫地将这些珍贵的遗产无偿捐赠给国家,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精神。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受到了人们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