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为何亲手拆散三晋联盟? 如果说魏武侯的一生中,夺取楚国的大梁是他攻战事业的巅峰,那么与赵国的交恶,便是他外交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当年,韩国和赵国都曾向魏国请求借兵,想要攻打对方。面对两国的请求,魏文侯断然拒绝,明确表示:魏国与韩国、赵国皆为昆弟之国,绝不允许互相争斗。魏文侯这一政策使得三晋国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和合作,也为魏国在周边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魏武侯继承了父亲的政策,在刚即位时也遵循三晋联盟的原则,并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魏国军力的增强和武功的扩展,魏武侯逐渐偏离了这一初衷。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即位。赵国发生了叛乱事件,赵朝为了争夺侯位而与朝内势力发生冲突。在此时,魏武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竟然选择支持赵朝一方,试图借此插手赵国内部斗争,虽然阴谋未遂,但这一行动却在魏赵两国之间留下了裂痕。 其实,在魏文侯主导的三晋同盟时期,赵国就曾经感到过些许不满。因为无论是扩张领土,还是获得战利品,魏国和韩国往往得到更多,赵国则分得较少。尽管赵国不如魏国强大,赵国君主却始终默默忍受着这一不公平的局面。然而,随着赵烈侯的上位,赵国开始进行一些改革,国力逐渐恢复。赵敬侯即位后,赵国的国力继续上升,使得赵国在与魏国的关系中感到越来越不满。
尽管如此,赵国并未主动挑战魏国的霸权。相反,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即位后,便将赵国的都城从中牟迁至邯郸,企图远离魏国的威胁。然而,魏武侯误解了赵敬侯这一举动,认为赵国可能借此摆脱魏国的影响,独立发展,并与魏国争夺东方的土地。为了给赵国一个下马威,魏武侯支持了赵朝的叛乱,企图通过内乱削弱赵国的实力,进一步掌控赵国。最终,这一行动不仅未能成功,反而使赵国深感不满,魏赵关系由此破裂。 魏武侯的这一做法缺乏政治和外交智慧,单纯依赖武力试图压制赵国,结果非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在赵敬侯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裂痕。赵敬侯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决定与魏国彻底决裂。 公元前383年,赵敬侯大举出兵侵卫。虽然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但赵敬侯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魏武侯宣战,表明赵国已经准备好反击魏国对自己的压制。魏武侯虽然性格刚烈,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先得罪了赵国。他愤怒地指责赵敬侯的行动,亲自率军出征,支持卫国对赵国的侵略。魏武侯本应冷静应对,但他没有采取任何缓和措施,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局势。 魏武侯亲自出征,并大败赵敬侯于兔台。然而,赵敬侯并未因此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抗魏国的决心。第二年,赵敬侯再次出兵攻卫。 魏武侯继续以强硬的姿态回应,甚至联合齐国对赵国进行进攻。卫国虽然微弱,但在魏齐两国的支持下,居然敢对赵国发动攻势,并占领了赵国的大片领土。 面对这般局势,赵敬侯虽心生无奈,却决定坚守抵抗,他一方面增强军力,誓死捍卫国土,另一方面则向楚国求援,希望能得到支持。 此时,楚国的楚悼王正利用吴起进行改革,国家内政逐渐稳定,外事则开始寻求突破。赵国的困境正好为楚国提供了一个展示改革成效的机会,楚悼王二话不说,便派遣吴起率领大军援赵伐魏。 吴起,曾是魏武侯的部下,因为屡遭冷落与不重用,最终带着满腔愤懑投奔楚国,并被任命为令尹。吴起熟知魏武侯的为人,深谙魏国的军事情况,因此他能迅速采取有效行动。 吴起亲自率军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攻击魏国的大梁,令魏武侯陷入困境。魏武侯一时间感到两面受敌,赵国与楚国的联合攻势让他措手不及,魏国的后方开始不稳。 赵敬侯得知楚军出兵援助,信心大增,他亲自上阵,激励士气,赵国的军队奋勇反攻,很快攻占了魏国的棘蒲,并不久后占领了黄城。吴起则带领楚军深入魏国腹地,直捣黄龙,威震中原。 魏武侯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前线难以应对,他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然而,这一次,魏国自魏文侯以来未尝败绩的辉煌历史被打破,魏武侯第一次面临如此狼狈的收场。 魏武侯缺乏父亲魏文侯的全局眼光和深远智慧,他急功近利,过于依赖武力,忽视了外交和政治的柔性手段,结果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魏赵之间的裂痕,彻底破坏了三晋联盟的基础。 此战后,魏赵两国的昆弟之情再也无法修复。虽然之后魏赵之间偶尔会有合作,但始终难掩裂痕,联合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在短短几年内,魏赵关系变得貌合神离,再也回不到昔日的亲密无间。